锣鼓声起,弦乐悠扬,在太湖县百里镇松泉村的戏台前,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看台上非遗曲子戏演员水袖翻飞、唱腔婉转——这样的场景,如今正在村里越来越多地重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非遗曲子戏正走出尘封的记忆,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乡村发展肌理,成为激活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
搭台唱戏,聚拢乡村“精气神”。“以前农闲时,大家大部分时间不是打牌就是闲聊,现在村里的戏班重新发展,人都聚到戏台这儿来了。”松泉村的一位老支书望着台下的观众,感慨不已。
戏台上,《一颗红心献给党》的豪情壮志、《乡愁》的娓娓道来、《征兵》的慷慨热情等,既让村民过足了戏瘾,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忠孝节义、邻里和睦的价值观。如今,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主动参与公益的人多了,非遗曲子戏成了乡村治理的“隐形纽带”。正如一位老艺人所说:“戏里唱的都是咱老百姓的生活道理,听进去了,人心就齐了。”
戏里乾坤,催生出“文化经济”。曲子戏故乡松泉村正把“戏韵”变成“财运”。依托曲子戏非遗资源,打造“曲戏松泉”,曲子戏被搬进了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因非遗曲子戏的赋能,长出了“文化产业”的新枝。
薪火相传,让乡音留住“乡愁”。“娃娃们学戏,不光是学个唱腔,更是把咱老家的根留住。”在松泉村,曲子戏传承人在校园内开办“少儿戏班”,教孩子们识道具、唱曲子。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学唱,稚嫩的唱腔里满是乡土的味道。
非遗曲子戏走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浸润在乡音里。当城里来的亲戚惊叹于孩子能唱一段地道的家乡戏时,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正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生长。这种传承,不仅守住了非遗的火种,更让乡村有了独特的文化标识,让“乡愁”有了具体的寄托。
从戏台前的欢声笑语,到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再到年轻一代的接力传承,非遗曲子戏正以其独特的感染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动力。当古老的唱腔在田野间回荡,乡村在文化自信中焕发出新活力——这活力里,有传统的温度,有发展的热度,更有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旋律。(汪英)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