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块区域出现火情,有烟雾时,防火卷帘门就会自动下降,也可以手动下降。”安徽宿松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员正在宿松县博物馆一边解说消防设施设备的功用,一边实操检验设施设备的可用性。“烟雾具有上升性,防火卷帘门下降到一定的高度时,会停止下降,阻挡了烟雾,方便着火区里的群众逃生。”
“这些设施设备不是单独工作,而是联动控制。出现火情时,现场火灾报警信号第一时间发出,电源自动切断,应急照明灯自动亮起,消防控制室发出信号,并在第一时间派人现场核实,实现人防、技防、物防的‘三位一体’联防联控体系,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效果,把危害降到最低。”教员如数家珍似的细致、全面的解说各个设施设备的功用。
这是近日宿松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联合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活动现场的一幕,场馆职工、保安和物业人员20余人参加了此次演练。
文化场所尤其是文物,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枋,每一页古籍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珍贵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用心呵护,这些珍宝有哪些火灾风险?该如何防患于未“燃”?筑牢“防火墙”、演练护文脉就成为这次活动的终极目的和现实需要。
“消防栓的使用需要两个人配合。打开箱门,一人取出、铺开消防水带,一头接在消火栓接口上,同时一人把水带的另一头接上消防水枪。”教员打开室内消火栓箱,边解说消火栓箱内各种设备的名称、用途,边操作演示使用方法,“随后按下箱内消火栓启泵按钮,打开消火栓上的水阀开关,水枪头对准火源根部,进行灭火。”
教员一顿解说、演示下来,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得明白,听得清楚,百闻不如一试,职工们个个都想上手操作一番。在实操环节,来自文化馆和博物馆的两位职工,在兴奋里带有稍微紧张,互相配合,熟记操作流程,成功地从消防栓喷出水源,检验了参演人员实操能力。
“虽然在手机或电视里看过消防员是如何操作消防栓进行灭火的,但实际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两人配合、协调。”第一次实操消防栓的文化馆职工石大平说,理论+实操的演练,不仅深化了对火灾风险的研判意识,更在实战中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与团队协同处置能力。
而在演示操作干粉灭火器的现场,博物馆保安工作人员何东明作为一名多次参加消防演练的老兵,对如何正确、规范操作灭火器是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他和陈教员一起指导参演人员分组使用灭火器针对模拟火源进行扑救,严格按照“提、拔、握、压”步骤规范操作。
“使用灭火器灭火时,操作人员要与火源保持安全距离,站在上风口,手持喷头对准火源根部,一喷击中,快速、高效灭火。”何东明从灭火方式、风向选择、火势传播等方面操作要领解说,一边做出示范动作,“安全无小事,事事关安全。保安人员保持常学常新的心态,牢记‘一懂三会’,切实筑牢消防安全‘第一道防线’,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以前总觉得火灾离自己很远,这次亲手操作灭火器,参与演练,才真正明白‘防患于未然’的分量。”图书馆的职工汪明富在活动后说,此次演练不仅熟练掌握消防设施设备使用方法,更增强了自身消防安全意识和突发火险处置能力。
参演人员一行还参观了消防控制室,教员继续为参演人员一一介绍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时,集中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会根据连接的各类触发器件传来报警(或动作)信号,以及自身的操作情况,发出对应的声音和灯光报警信号,包括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监管报警、故障报警、屏蔽信号等及识别、应对和处置流程。
防患未“燃”,守护永恒,一次演练,一次提升。虽为模拟,但敲响的警钟长鸣不息。
今年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员从灭火器的类型、灭火器的安全使用和疏散逃生注意事项等方面,与文图博从业人员展开交流,对易发多发消防安全隐患进行一一剖析,通过这种以练促学、以学促干,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沉浸式、“零距离”方式,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让相关人员了解消防安全的注意点、落脚点,守牢安全底线、红线、生命线。
参与演练的人员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场馆安全有序。(刘晓斌 司舜)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