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现代时刊

共建共享 谱写和美乡村生动注脚

发布时间:2025-07-31 21:51:00  来源:中安在线  

  在桐城市大关镇王集村半边街中心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高摆经验”,强化村民自治基础,在筹资筹劳、拆违拆旧、长效管护等关键环节取得显著成效,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立足生态本底,凝聚全民共识。王集村深挖“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坚持原生态保护与微改造提升并重。在规划阶段明确“三不原则”:不砍原生古树、不填自然沟渠、不搞千村一面,保留乡土肌理。通过10余场“庭院议事会”,以改造对比图激发村民共鸣,村集体承诺承担公共区域亮化、硬化工程,农户自主认领房前屋后美化任务。“村级画框架、村民填细节”的模式,为后续拆除旱厕、彩钢棚等难点工作奠定共识基础。

  多元筹资筹劳,破解治理难题。创新“村级带动+村民共担”机制,累计投入35.9万元,实现小投入大改变。村民积极响应号召,累计自筹资金19.35万元。其中2户自筹4.5万元在加固老旧房屋并融入中心村统一风貌。采取“农户备料+集体出工”模式,协同专业施工队,为30户示范户统一实施屋顶风貌改造,打造样板,引领整体提升。村民自发参与建设用工145人次,劳动折价约5.65万元。合计修建排水明渠25米、暗渠15米、硬化道路及出场120平方米。

  党群联动共治,巩固建设成果。建立“1+5+N”先锋领治网,村支书统筹全局、党员干部包干五区(道路/沟渠/路灯/菜园/卫生)、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理。村民组长吴正元示范引领,率先拆除彩钢瓦,争做“排头兵”,带动群众拆除乱搭乱建15处、旱厕7户。以党员方玉胜为代表的14户村民主动拆除屋顶彩钢瓦,铺设琉璃瓦2000余平。活用六尺巷调解法,由老党员、村组组长组建网格矛盾化解小队,将矛盾转化为共建契机,实现“拆违不拆心”。

  从“要我建”到“我要护”,王集村用尊重乡土的法子、群众当家的话子、党员带动的样子,书写了和美乡村的生动注脚,印证了微改造能治顽疾,小投入可成大美。(倪萍)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