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大别山腹地,太湖县刘畈乡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之间。这里山峦叠嶂、林海苍莽,薄雾轻绕如白练,溪涧穿行于山谷,四季分明,景色如画。茂密的油茶林与板栗园是乡民们世代耕耘的绿色宝藏,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在深山之间默默吐露着淳朴坚韧的生命力量。
面对部分耕地撂荒的现状,刘畈乡资规所打响了一场“耕地找回”的主动仗。政策激励与技术帮扶双管齐下,村民们挥锄开垦,沉睡的土地被重新唤醒。“以前这地荒着,看着心疼又无奈。现在好了,开出来种上菜和粮食,家里吃的不愁了,富余的还能卖钱!”村民王老汉站在复垦后绿意盎然的田埂上,脸上洋溢着朴实的喜悦。每一块复耕的土地,都是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庄严承诺,更是刘畈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乡土力量与深沉担当。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刘畈乡政府携刘畈资规所深谙此道,积极向上争取指标,以规划之笔精心勾勒乡村未来图景:曾经狭窄的村道得以拓宽硬化,如血脉畅通;村民广场在古树浓荫下成为休憩乐园,传统石磨与现代健身器材相映成趣;水利命脉亦被精心梳理优化,今年栗树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清澈甘泉,终于流进了每一户灶台。在农民建房管理中,“八不准”原则如一道清晰红线,确保了新村不失古朴底蕴,新居错落有致,在青山环抱中绘就一幅古韵盎然又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
在今年多次卫片整改联席会上,刘畈乡党委分管干部与资规所探索出一条“法理情”交融的破局之路。既坚守法律刚性,明确整改要求与时限,更注重传递治理温度,全所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设身处地倾听难处,耐心解释政策初衷,并竭力帮助消除后顾之忧。栗树村的李叔曾因搭建猪圈占用林地,在干部多次协调帮助下拆除部分占林违建,确保一片林地的完好无损,乐盛村的村民组长胡姐感慨道:“我组村民一直对原有的祖堂缺一个洗菜做饭的地方而发愁,刚开始我们不懂这方面的方法,所以就商量着在旁边的地里搭建个,没想到这块地是农田按法是不能建的,所以开始心里有疙瘩,堵得慌,但干部们多次上门即普法又真心帮咱想出路,咱也得支持国家规矩不是?”执法的严肃与人情的温暖在此刻交织,化阻力为助力,终使积年难题得以化解,乡村秩序在理解与协作中重归和谐。
地处山区的刘畈乡,地质环境复杂,全乡分布着2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49户244人,威胁财产1000余万元。面对群山地势严峻挑战,刘畈乡党委、政府与资规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人防+技防+工程防”安全网:35名地灾监测员风雨无阻巡查值守;高精度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山体“脉搏”;对重点隐患点实施挡墙加固、裂缝封填等工程治理。汛期来临前的避险演练已成常态,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到位。正是这份未雨绸缪的坚持与常抓不懈的韧性,默默守护着大山深处每个夜晚的安宁灯火——生命之重,重于千钧。
为明晰产权、保障权益,刘畈资规所将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作为重要的惠民实事全力推进。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精准测绘,在灯下细致核对权属资料。面对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他们耐心梳理,分类施策,确保“应登尽登”,将一本本凝聚着法律保障的“红本本”郑重交到乡亲们手中。这不仅为盘活农村资产、助力乡村振兴筑牢了产权基石,更让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心中有了踏实的归属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安稳期许。
当松涛阵阵拂过重焕生机的层层梯田,当古村落升腾起现代化便利的炊烟,刘畈乡以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与科学规划的智慧之笔,在大山深处写下了不负青山、不负人民的坚实答卷。每一寸被找回的耕地,每一处精心擘画的村庄,每一次化险为夷的守护,每一本承载希望的权证,都是这个深山里的小乡对脚下土地深沉之爱的见证,更是对“国之大者”最质朴而有力的担当诠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这片热土上,他们用心血浇灌着永续发展的希望。(石鹏飞)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