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暑期的阳光洒满桐城大地,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文昌社区法治文化广场的交通安全主题公园里,一群白发老人正围着事故案例展板驻足沉思,孩子们则围在伫立的交通安全宣传栏前翻动着交通安全知识板块,竞猜交通标识,趣味游戏中汲取交通安全知识。这场由桐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精心策划的暑期交通安全宣传攻坚战,以“一老一小”和快递外卖小哥为重点对象,将六尺巷“谦和礼让”的文化因素注入到现代交通治理,在社区广场、纳凉地、龙眠河畔等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织就了一张立体交通安全宣传网。
精准滴灌,分众施策的宣传智慧。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钻出地平线,交警队员们已经奔赴各自的岗位,他们在疏导交通的同时,不忘交通安全宣传。他们带着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和传单出现在快递外卖站点。“师傅们,这份《安全骑行指南》比冰饮更解暑。”一句俏皮话拉近了彼此之间距离。
针对快递小哥群体流动性强、时间紧的特点,交警叮嘱所有骑行队员一定要严守交规,不逆行、不闯红灯、不走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向骑手推送“3分钟微课堂+违法案例速览”短视频,供骑手观看、学习,提高他们交通安全法治意识,减少交通违法和事故的发生。
傍晚,社区前、活动广场、纳凉点、龙眠河畔成了老年人的专属课堂。交警大队结合老年群体出行的特点,精心制作《老年人交通安全警示片》在“送电影下乡”的活动中进行轮播。警示视频中以身边发生的惨烈事故案例,从步行、骑行二轮电动车、驾驶四轮电动车三种老年群体常见出行方式,深入解析引发事故的原因,引导老年群体出行过程中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出行意识。引人入胜的安全警示片,牢牢抓住了老年群体的目光,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安全准则入脑入心。
针对少年儿童,交警们在校园内设置“模拟十字路口”,通过“小交警”角色扮演游戏传递交通安全知识。在同安幼儿园的安全知识讲座上,交警让同学们分别扮演路上的车辆、行人,演示了如何安全通过路口,并模拟在路上嬉戏玩耍的危险情形,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同学们深入的学习了交通通行规则,掌握规避危险的技巧。民警同时让同学们化身为“小小劝导员”,将讲座中学到的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各自家长及身边人,以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让为荣,漠视交通规则为耻。护学岗民警发现,校园门口的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文化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这句改编自六尺巷典故的宣传语,如今已成为桐城街头巷尾的流行语。交警大队将本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宣传设计,在市府广场、206国道沿线绘制的100余处安全标语中,有30%融入了“礼让”文化符号。在文昌社区的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六尺巷景点附近交通安全宣传栏前,民警借此讲解路权、纠纷的化解之道,让法治精神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新媒体矩阵的立体传播让安全理念触达每个角落。交警大队制作的《夏季车内不能放置的物品》短视频,通过美女交警现场演绎,在网络平台获得近1万次播放。针对农村老年群体,交警采用“社区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模式,在早中晚巡逻过程中循环播报交通安全提示,覆盖全市100多个行政村。市民李女士在朋友圈晒出孩子领取交通宣传纪念品“交警小熊”,配文“交警叔叔送的不仅是礼物,更是护身符”。
治理蝶变,从宣传到习惯的深刻转型。这场暑期宣传战役带来的改变正在桐城悄然发生。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桐城市亡人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11.1%,其中暑期宣传覆盖区域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在农村地区,通过“电影下乡”轮播交通安全警示视频覆盖的100个行政村,农村地区的电动车违法现象明显下降,头盔佩戴率明显提升。
夕阳西下,宣传车的喇叭声渐息,但交通安全的种子已在这座古城生根发芽。当六尺巷的“礼让”遇见现代交通规则,当精准宣传触动群众心灵,桐城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宽阔。这场暑期宣传行动证明:最有效的治理,是让安全意识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让每一次出行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