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孔城镇跃进村的韩道友家,最近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院子里那台辣椒加工机转得欢,机器声里混着村民们的讨论声和欢笑声,成了乡间最动听的旋律。
“你这20斤辣椒,盐带少了,辣椒到时候味道不够,我家里有多的盐你先用。”韩道友转身回房拿出一包盐,递给前来磨辣椒的汤云花老人家。汤奶奶连声感谢,要付多出的盐钱,韩道友连连摆手,“算了算了,一点盐而已。”
往年这个时候,村民们总得拎着满满当当的辣椒前往镇街上,来回起码6里路,正值炎热的时候,实在是折腾人。
韩道友每每看到老人们,大热天地提着篮子从门口前往镇子上,想到自己家院子空闲着,空间还比较大,便和身为党员的妻子一合计,干脆自掏腰包三千多买了台加工机,把自家院子改造成了“便民加工点”。
“现在方便多了,我们这些老年人不用起早赶路去街上了,来这里磨辣椒近多了!”吴旺生老夫妻俩挑着两大担辣椒,坐在韩道友家扇着风说道。
更让人心里暖乎乎的是,韩道友定下的加工费比镇上低了近三成。遇上村里有些老人来加工,他常常摆摆手:“您年纪这么大了,这点活儿不算啥,不用给钱了。”
“我也不是指望这个挣钱,反正在家闲着也没事。”晌午,磨完辣椒,韩道友认真清洗机器的每个角落,不放过每个缝隙。
“不能留杂质,不然就影响下一个加工的。”韩道友说道,来这里磨辣椒的都是本村人,种点辣椒也辛苦,不能给味道搞差了。
每每加工辣椒时,院子里总充斥着呛人的辣椒味,韩道友的女儿丹丹在市里上班,偶尔周末回到家里。磨辣椒时满院子刺鼻的辣椒味,她忍不住埋怨道:“好不容易回家休息,呛得我直打喷嚏。”但看到来来往往的老人家们提着磨好的辣椒糊回去时开心的笑脸,心里还是佩服起父亲来。
“我爸爸就是不爱闲着,家里天天都有很多人,但是我看到老年人们都来这磨辣椒,我又为爸爸感到自豪。”韩道友的女儿丹丹说道。
如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新鲜辣椒加工成辣椒酱、辣椒面,省时又省力。大家伙都相互转告,“你们磨辣椒用不着往街上跑了,韩道友家就有,搞得比街上还干净!”
韩道友的妻子是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常说:“党员得有个党员的样。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心里踏实。”在她的影响下,韩道友把这“加工点”当成了服务村民的阵地,夏天备着解暑凉茶,冬天烧着取暖炭火,让每个来加工辣椒的村民都像到了自家一样自在。
一台加工机,连接起邻里情;一对热心夫妇,温暖了整个村庄。在跃进村,韩道友党员户用朴实的行动,让共产党员的初心在乡间地头闪闪发光。(高婷婷)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