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半岛壹点报

他,40年追光煤海深处!

发布时间:2025-07-12 17:29:10  来源:中安在线  

  孟明:用镜头记录煤海40年变迁

  他摸爬滚打在地层深处,

  将镜头不断聚焦于煤海,

  用40 余年的时光,

  谱写出一曲

  关于煤炭行业巨大变迁的视觉史诗。

  他,就是孟明,

  一位与煤矿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的执着追光者。

  《开拓》 获得1983年11月《全国煤矿首届摄影作品展览》优秀奖并被《北京周报杂志》选作封面,以 英、法、德、日、西班牙五种文字版本发往五大洲。

  执着摄影 扎根煤海

  孟明的摄影生涯始于1980 年。他踏上宣传工作岗位,在淮北刘桥一矿开启了逐梦之旅。那时,他手中仅有一台海鸥双镜头照相机,却凭借对摄影的炽热热爱和对矿工生活的深厚积淀,专心致志地将镜头对准矿区、矿山与矿工。

  《棒小伙》获得1982年9月《全国青年首届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

  在刘桥一矿的6 年里,他背着那台海鸥相机穿梭于矿井上下的各个角落。在井下采煤现场,矿工们安全帽上的矿灯闪烁其间,手工攉煤、支柱架棚的身影忙碌不停,镐铲碰撞声、吆喝声与链板输送机的运转声交织成动人的生产交响。这一切让他心潮澎湃,不停按下快门。怀着对矿山的一往情深,他每年下井超过30 天,六年间累计在井下度过 200 多天,有时甚至一天下井两次,只为捕捉矿工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那段时间,他先后创作千余幅作品,迎来创作高产期。1982 年,展现青年矿工风采的《棒小伙》入选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这不仅是对他摄影技术的高度肯定,更成为其摄影生涯扬帆起航的重要标志。

  《青春在这里闪光》 入选1984年《全国第九届新闻摄影作品展览》。

  事实上,孟明与煤矿的缘分早在1970 年便已悄然种下。当时,作为职工子弟的他,因淮北地区煤炭供应紧张,毅然投身井下成为矿工。地层深处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以及工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如同一颗种子深埋心底,为他日后用相机记录矿工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煤矿一线摸爬滚打 5 年后,孟明萌生了用摄影记录矿工的想法。他购置摄影入门丛书和一台海鸥 203 型折合式相机,后来进入职工大学学习时,结识了淮北矿区从事摄影工作的姜炎老师。在姜炎指导下,孟明始终怀着对煤矿的深厚情感,扎根矿山、驰骋煤海,这一坚持贯穿了他的整个摄影生涯。1986 年,孟明调入皖北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分管通讯报道工作,直至退休。

  “煤海巨变”组图系列。

  用情拍摄 定格瞬间

  在孟明数次下井拍摄的经历中,1989 年春天的那次格外令人难忘。全国煤炭特等劳动模范、淮北矿建公司三十处猛虎掘进队队长陈登明以身作则,带领工人在任楼矿井下高温艰苦环境中开拓巷道。孟明深入现场,敏锐捕捉到队长坚定的眼神、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力量感,以及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 “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的劲头。最终,这幅《矿山猛虎》凭借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斩获 “美菱杯” 安徽省企业行业摄影展览金奖。

  《矿工五父子》 获新华社1992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人物摄影大赛》华东地区金奖。

  1990 年 4 月,得知刘桥一矿采煤七区工会主席沈长西荣获全国总工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时,孟明心中涌起强烈的创作冲动 —— 他要记录下这父子五人都在井下从事煤炭生产的特殊场景。在沈长西前往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前夕,孟明深入矿区,捕捉到父子五人在井下的精彩瞬间。这幅作品于当年5 月 1 日在《人民日报》一版刊发,入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影展,还获得新华社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全国新闻摄影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及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老鼠闹列车》【组照】之一 获1991年中国新闻奖铜奖。

  一次次拍摄让孟明深刻认识到,用镜头记录这些英雄矿工的事迹,不仅是对他们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

  见证变革 呈现发展

  孟明的《煤海巨变》系列作品,亮相安徽省第22 届摄影艺术展览(长期关注类),是一部跨越 40 年的煤炭行业发展变迁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如今,26 幅照片既有黑白的厚重,也有彩色的绚烂,全面展现了煤炭行业从原始落后的采煤方式,逐步迈向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的巨大飞跃。通过这些照片,人们仿佛能触摸到行业进步的脉络,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上世纪八十年代,矿工井下作业充满艰辛与挑战,主要依靠人力采煤,每一个环节都需付出繁重劳动,工作环境之艰苦可想而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煤炭系统迎来重要变革,综合机械化采煤开始广泛应用,矿工的工作状态显著改善,效率大幅提升。

  2014年,安徽摄影家代表团赴英国采风交流,在剑桥大学举办作品展时,孟明向该校教授介绍中国机械化采煤情况。

  《煤海蛟龙》选入新世纪《今日安徽》大型外宣画册。

  如今,先进的机械化、智能化采煤设备已在安徽煤炭系统普及,工作效率较过去提高数倍。孟明的作品《井下机械化采煤》在剑桥大学展出时,得到英国教授们的纷纷称赞—— 这不仅是对他摄影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的肯定。作为见证者与记录者,孟明用镜头忠实定格了这些变革,让人们看到煤炭行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的足迹。

  摄影不退休 一直在路上

  2014 年,孟明退休后定居合肥,但对摄影的热爱从未减退。同年,他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继续探索摄影艺术的新起点,也为自己打造了 “活到老、学到老” 的空间。

  《满怀豪情向未来》获2013年《皖煤华章安徽煤炭摄影展览》二等奖并选作展览宣传巨幅代表作品。

  每年,他有近一半时间携带摄影器材奔走于祖国的锦绣河山、风光名胜之间,还常走出国门,用镜头捕捉世界的美好。在名山大川前,他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在异国他乡,他体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保持对摄影的热情与执着,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他说,未来将继续相机在握,行走于水秀山明之间,用光影讲述更多与时俱进的美好故事。

  孟明的摄影生涯,用40 多年岁月为煤炭行业留下了一部生动的视觉史书。他用镜头记录矿工的工作与生活,展现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珍贵的煤炭行业发展变迁档案。

  顾问 | 音卫东

  策划 | 李福凯 李亚朝

  统筹 | 赵瑞瑞

  撰稿 | 郭如琦

  拍摄 | 张正朋 郑成功

  剪辑 | 刘晓明

  通讯员|赵军磊

  摄制 | “摄影+”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视觉中心、合肥市摄影家协会

  鸣谢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煤新集二矿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