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半岛壹点报

高温预报被“刻意压低”?气象专家解码天气预报的温度玄机

发布时间:2025-07-15 19:28:17  来源:中安在线  

  入夏以来,安徽多次登顶全国高温排行榜榜首,多地甚至发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然而不少市民发现气象台预报的温度和自身感受的气温差距太明显,有市民怀疑气象部门“刻意压低数值”。那么为什么人体感受到的炎热程度远超气象预报?这究竟是测量误差还是另有原因?7月14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其实气象部门观测环境和市民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在标准化的观测场里,百叶箱测量出来的温度才是预报的标准。可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

  国际标准要求气象测量科学规范

  每年夏天,“高温”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气象部门如何实时观测气温呢?记者了解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数据来源于距地面1.5米高的标准百叶箱,这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测温环境遵循全球统一规范:必须设置于开阔草坪,周边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正是市民实际感受与预报存在差异的关键原因。

  “在标准化的观测场里面,标准化的百叶箱里面的温度计,测量出来的温度才是预报的标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表示,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但是为什么预报的气温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朱定真解释说,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用百叶箱?因为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要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这样才能进行对比。

  记者了解到,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首先,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对温度的感受自然不一样,譬如身处公园还是闹市区,位于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中。其次,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关系密切,如果空气湿度比较大,人就会感到比较闷热,即使没有达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胖人一般比瘦人怕热;穿着深色衣服比浅色衣服要感到更热。所进行的活动不同,温度感觉也有差别;体感温度甚至跟个人的心情也有关。因此体感温度难以作出标准化、定量化处理,不具备准确预报的可操作性。

  湿热环境诱发“温度倍增效应”

  人体作为精密的生物感应系统,对温度的感知是多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感温度跟气温又不同,它还涉及到气压的高低、风力和湿度的大小。研究表明,当气温33℃配合80%湿度时,体感温度将跃升至45℃以上,这种“桑拿效应”使闷热感尤为显著。“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朱定真认为,全球变暖是大背景。事实上,极端天气常态化已经显现出来了。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加,不论是高温的热度,还是它持续的时间。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时间。暖季不但提前开始,还结束得更晚,其成因就是全球变暖。但中国区域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与此同时,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会像链条一样传导,相互助推。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蒸发量增加,大气的水汽来源就会更多,而暖空气的含水能力比冷空气更强,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不断上升。我们人是处在大气中的,能够直接感受到湿度的变化。一旦大气的含水量增加了,过去习惯了干热酷暑的北方人就会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种湿热的感觉。
  不过,空气中的水汽增加不代表降水一定增加。有冷空气便可以凝结成雨,但仅空气变热,虽然它含的水更多,可水汽会滞留在空中,所以一些地区还可能会出现旱情。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