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培荣。赫镇 摄
“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跟着新四军打鬼子,哪怕牺牲了也无怨无悔。”7月29日,家住阜阳市颍州区的抗战老兵项培荣回忆起80年前参军时的情形,语气坚定有力。
项培荣老家在浙江安吉县。1945年2月,17岁的项培荣在山上放牛时,偶遇一支途经此地的部队。“他们说自己是新四军,来打日本鬼子的。”得知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项培荣有了参加新四军的想法,跟家里人打了声招呼,就跟着部队出发了。
一路上,战友们向项培荣介绍抗击侵略者的故事。有人问项培荣为何要当兵打鬼子,“我虽然出生在佃户家庭,但父亲非常重视教育,想方设法将我送进私塾读书,因此从小就产生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项培荣说起了参军的原因。
入伍当天,项培荣便随战友急行军15公里山路,赶在天黑前抵达驻地。征尘未洗,部队又紧急开拔。临行前,班长塞给他一支刚缴获的步枪,项培荣心情激动,宝贝似的抱着。
部队昼伏夜行,项培荣在行军途中熟悉纪律、苦练枪法。战友们得知他读过私塾、肚里有墨水,纷纷围上来逗他:“这回可捡到宝了,来了个能写会算的‘秀才兵’。”识文断字的他,很快被安排担起了文书兼通信兵的职责。
战火淬炼下,项培荣迅速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新四军战士。两个多月后,在皖西的一次山区伏击战中,他率领战斗小组巧妙设伏,成功俘虏了四名敌军。这份出色的战绩为他赢得了上级的通令嘉奖,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项培荣左小腿上有一道清晰的凹痕,那是与日军激战时留下的伤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项培荣和战友们满怀激动,奉命前往溧水一处日军据点受降。然而,盘踞在此的日军拒绝放下武器。
“日本都投降了,这帮鬼子还猖狂什么!”项培荣和战友们很愤怒。随着上级一声令下,部队向顽敌据守的城墙发起猛攻。据点内,百余名日伪军负隅顽抗,甚至动用了迫击炮疯狂还击。
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隆”巨响,震得项培荣身体发麻,弹片瞬间撕裂了他的左腿和头皮,鲜血涌出。但他咬紧牙关,拔出嵌在小腿里的弹片,用绷带一扎,又冲向了战场,最终取得战斗胜利。
胜利的曙光已现,战斗却未停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项培荣不顾腿伤未愈,跟随部队辗转作战,多次与困兽犹斗的日寇交锋。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只要能打赢鬼子,我命都可以不要。”项培荣说。
抗日战争期间,项培荣多次负伤,其中被敌人打入肩胛骨的子弹,28年后才被取出。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阜阳轻工业学校、阜阳机械技工学校、阜阳农机学校及原阜阳地区无线电厂等单位任职。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无论现在的生活过得多好,都不能忘了抗日战争,不能忘了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项培荣的儿子项民说。
记者 安耀武 李鹏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