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半岛壹点报

与安徽血脉相连的 “铁锤子团”

发布时间:2025-08-27 09:29:43  来源:中安在线  

  汪佑志委派儿子汪培文给“铁锤子团”送上旗帜。

  汪佑志(前排右一)1945年在“铁锤子团”担任团政治处主任。

  作为活跃于江淮大地的抗日劲旅,新四军有一大批作风过硬、作战勇猛、能打胜仗的英雄队伍,“铁锤子团”正是其中一支。

  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支英雄的队伍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无数硬仗,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无畏冲锋诠释着“忠诚如铁,攻坚如锤”的精神内核,成为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丰碑。

  昨日,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汪培文接受“铁军魂·江淮情·合肥红”抗战故地行采访团采访,讲述关于英雄团队的烽火往事。

  一场战斗两面锦旗

  为什么叫“铁锤子团”?在定远县藕塘革命纪念馆采访时,一张“铁锤子团”授旗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讲解员介绍,“铁锤子”所承载的,是“忠诚如铁,攻坚如锤”的精神。

  锻造“铁锤子团”的,正是发生在定远大地上的新张家反顽阻援战。

  “‘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对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极为忌惮,认为‘剿共’重于抗战,制定了进攻新四军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计划。趁着新四军二师分头迎击日伪军,南翼兵力单薄之机,顽军向新四军根据地腹地发动了渗透进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汪培文介绍说。

  其中,桂系顽军一路进占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安徽合肥、全椒两县,蚕食了广兴集、周家岗等100多个村镇,并向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攻,闯入新四军二师心脏地带——大桥镇。

  “大桥镇地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它曾一度作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是敌侵占路西地区的重要阵地。”汪培文介绍,

  为击破桂顽对津浦路西地区的进攻,新四军二师决定自卫反击,以第4旅第11团为攻坚部队,夺回大桥镇。

  1941年11月17日,大桥攻坚战打响。

  第11团向大桥之敌发起攻击。为了确保助攻部队行动,新四军二师第6旅第16团悄悄潜入大桥镇东南约4公里的新张家,伏击由广兴集、界牌集出援大桥之敌。

  此次战斗,第16团全歼敌1个加强营,缴获迫击炮1门、各式机枪14挺、步枪100多支及其他弹药物资。为表彰参战部队,新四军二师授予第16团“铁锤子团”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旗。

  而11团则被第4旅授予“铁锤子”锦旗。

  一场战役两面锦旗,也产生了两支铁锤子般的英雄部队。

  浴血奋战锻造“铁锤子团”

  “英雄的‘铁锤子团’从创建起,就是一支敢打、能打的队伍。”汪培文介绍,“铁锤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一营,新四军东进第一枪,正是九团在巢湖蒋家河口打响的。

  此后,这支部队转战皖江、皖东等地,在大小百余场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无论是反“扫荡”中的阵地坚守,还是游击战中的灵活穿插,他们的战旗上始终镌刻着“勇猛顽强”四个大字,成为新四军序列中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钢铁劲旅。

  在巢湖两岸的水乡沃野间,“铁锤子团”还留下了两段彰显铁血胆魂的战斗往事。

  其一是1945年8月15日,当时,“铁锤子团”由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继承。

  据史料记载,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运漕的一小队日军和一中队伪军拒不向包围他们的新四军七师投降。8月16日,五十五团一营在含巢大队和运漕区警卫队配合下,向日伪军发起攻击。

  日军碉堡坚固,火力封锁甚严,很难接近,18名战士组成敢死队,顶着盖上两床湿棉絮的方桌,冲到“洋油栈”日军据点边,炸开围墙,部队终于冲了进去。

  这场战斗共毙日伪军33人,俘98人,缴获轻机枪2挺,掷弹筒1只,步枪80余支,各种子弹660余发。

  几天之前,五十五团三营还会同五十六团3个营、师部特务营和巢无独立团等,兵分左右两路,发起了对敌巢县城南望城岗据点的围点打援战斗。

  “当时的巢县,是日伪军在合肥、芜湖两大战略要地的中转站,也是水陆交通枢纽。地处城西南3公里处的望城岗,因为北控巢湖口、东制裕溪河、西南连接银屏山,又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巢县,成了敌人控制巢湖以南山区和守备巢县城的屏障。”汪培文介绍。

  五十五团经3天激战,全歼守敌日军1个小队、伪军1个中队,俘伪军百余人,日兵1名,缴获轻机枪2挺、掷弹筒1具,步枪80余支等。

  望城岗战斗,是抗战时期我抗日军民在巢县境内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斗,堪称望城岗大捷。

  安徽“土生土长”的队伍

  “‘铁锤子团’和安徽的渊源很深,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支安徽‘土生土长’的队伍。”汪培文说。

  汪培文的父亲汪佑志是新四军老战士,今年已经107岁高寿,他曾担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二师政治部组织科长,目瞩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的战斗经历,特别是1941年大桥战斗时,也见证了“铁锤子团”授旗。

  在和子女们讲述那些烽火往事时,汪佑志总会强调一句:“‘铁锤子团’算是生于安徽、长于安徽。”

  “从四支队九团溯源,有不少战士是从安徽走出来的老红军。”汪培文介绍。

  新四军四支队在合肥地区一边艰苦战斗,一边快速发展壮大。

  “发展速度很惊人。其中一个原因,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新四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合肥周边,许多开明的绅士,如刘铭传后人等都愿意帮助、支持新四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对队伍的壮大发挥重要作用。”汪培文说。

  “在合肥乃至安徽,送子从军、送夫参军的感人场景处处可见,无数本地有志青年因此加入了‘铁锤子团’,走上抗日杀敌的最前线。”在汪培文看来,“铁锤子团”与安徽,早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铁锤子团”的发展浸透着这片土地的力量。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靓

翻译

搜索

复制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