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胜今年64岁,是安徽和县乌江镇濮集初级中学退休英语教师,也是濮集社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负责人。11年来,王加胜和他的志愿团队为这里的留守儿童营造了属于他们的“家”,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留守儿童,他也因此获得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十佳五老先进个人”、省“文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让留守儿童有“家”
8月25日,和县乌江镇濮集社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一块“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牌子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走进巷口,一整面外墙上,满满当当张贴的都是11年来各类活动留影。面积不大的活动中心设有教室、图书室、乒乓球室、计算机室以及小型的运动场等。有了王加胜的精心建设,这里已然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
像往常一样,王加胜推开铁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他的脸上总带着笑意,眼神里却藏着一股执拗的劲儿——那是他对1160个孩子的承诺,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王老师,您还记得吗?小时候我总躲在墙角哭着要爸妈,是您把我拉到教室,给我讲故事。”今年被安徽大学录取的宇航(化名),特意带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活动中心。他口中的王加胜,不仅是辅导功课的老师,更像一位“大家长”。2014年,身为和县濮集初中教师的王加胜,看到村里不少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放学后没人管,有的在路边疯跑,有的趴在小卖部的柜台上写作业,节假日里还存在溺水等安全隐患……
“我曾有一个学生暑期溺水,永远失去了生命,真的很痛心!得给孩子们一个‘家’,一个能安心学习、快乐玩耍的地方。”王加胜告诉记者,这便是他创办活动中心的初心。
说干就干。王加胜毅然决定拆除自家经营20年、年收入可观的10间炕坊,创办濮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无偿辅导孩子学习和陪伴孩子。王加胜将想法告知家人,他的老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为炕坊一年能有七八万元的纯收入。
王加胜理解母亲的顾虑,他反复做母亲的思想工作,母亲终于点头同意。妻子徐万霞则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没有桌椅,从学校、企业淘来一些旧课桌椅;没有经费,自掏腰包买文具、订报纸。妻子起初说,“退休工资不多,你倒好,全贴给别人家的孩子。”王加胜笑笑,“孩子们需要个地方读书,我闲着也是闲着。”就这样,濮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正式开课,一开就是11年。
要把希望传递下去
“每当看到放学后,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玩耍,我觉得自己做得值当。”王加胜告诉记者,他既当老师,又当保姆,既要辅导高年级学生解数学题,也要教低年级孩子写拼音,谁饿了塞块面包,谁哭了递张纸巾。
有个叫小涛的男孩,爸妈常年在南京打工,他和姐姐玲玲很早就来到儿童之家。小涛顽皮不听话,总爱逃课。王加胜每天放学后就去他家“堵人”,拉着他一起读课文、下象棋。有次小涛放学了没有回家,跑去跟别的孩子打架,王加胜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他,小涛觉得王老师太凶,不愿再到中心来学习。王加胜焦急地骑着自行车寻他,发现他正在田埂放鹅。王加胜温柔地摸了摸小涛脏兮兮的小脑袋,耐心地开导他:“我们农村的孩子要好好读书,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也不能一辈子帮爷爷放鹅。”
在小涛的记忆里,那天王老师的手心特别温暖。2022年,姐姐玲玲进入了心仪的大学,小涛考上了和县一中。一个下午,姐弟俩送来一面锦旗,王加胜既惊讶又感动,“你们怎么想起送锦旗来?”姐弟俩都说,“您把我们当作自家的孩子,为我俩操碎了心,我们给您送上一份敬意。”今年,小涛也被一所名校录取。
记者注意到,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课程表,上面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德育课、兴趣班。王加胜知道,留守儿童缺的不只是知识,还有陪伴和引导。
“一些退休老师和一些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主动来当志愿者。”王加胜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学习辅导,他邀请退休的老教师、师范学校的学生当志愿者,开设各类课程,在中心开展素养教育、体育比赛、安全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共500余场,带孩子们出去开展红色教育、行走美丽乡村、留守儿童夏令营等研学活动180余场。
“王老师,我考上了!”“王老师,我过了一本线!”“王老师,我收到录取通知书,211!”……据介绍,今年,和县濮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又走出10名大学生,其中8人超一本线,4人被名校录取。这个暑假,一张张成绩截图,一个个欣喜又坚定的声音,令王加胜激动不已。
如今,从活动中心走出去的孩子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当了老师,有的成功创业。11年来,王加胜老师从未收过孩子们一分钱,活动中心主要靠王加胜老师的部分工资、退休金以及爱心人士的支持运转下来的。有人算过一笔账,11年里,王加胜投入的钱,足够在城里买套新房子,但他看着活动中心墙上贴满的奖状,笑得比谁都开心。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把这个中心延续下去。”王加胜说,这个属于他的“希望工程”,渴望能得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大家一起把希望传递下去。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金学永通讯员常兴胜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