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位于埇桥区符离镇芦村的宿州市榛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榛子园里却是一片繁忙与喜悦。榛子园负责人刘朝洞戴着草帽,正带领着工人穿梭林间,仔细检查果实生长情况,或弯腰拔除杂草。园内一颗颗饱满的榛果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村民家门口增收的“金疙瘩”。
“看这‘达维’品种的榛子个头大,咱这儿比山东早熟半个月,更比东北早两个多月,抢的就是这个‘鲜’。”宿州市榛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洞托起一捧刚摘下的青皮榛果,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地向记者说道。
八年前,刘朝洞引种榛苗时,看中的正是埇桥独特的水土气候赋予的“时间差”优势。“基地种植了400余亩榛子,预计在7月中旬上市,正好填补市场空当。鲜果在地头就被经销商订走,一斤7块钱,今年亩产超1000斤,效益很稳当。”刘朝洞向记者说道。
靠着钻研技术和精细管理,以及林业专家的指导,刘朝洞的榛子园不仅产量喜人,其榛果皮薄仁满、清香可口的品质更赢得了口碑,再加上宝贵的“时间差”,让“宿州榛子”成为各地经销商提前争相采购的香饽饽。
榛子园的繁忙,直接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正在榛子园除草的村民江献元高兴地说道:“从冬天剪枝,到夏天除草、采摘,一年四季园子里都有活干。平均一天能挣60块钱,关键是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还能顾上家里老小,这日子真有奔头。”
像江大哥这样在榛子园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刘朝洞向记者介绍道:“采摘高峰期尤其需要人手,能吸纳不少附近劳动力。发展这个产业,就是希望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望着这片闲置土地变身“绿色银行”的榛林,刘朝洞心中酝酿着更大的产业图景。“我们不能总停留在地头卖鲜果。”他向记者说着未来的规划:“下一步,我们要引进设备,发展榛子深加工,开发烘烤干果、榛子油、榛子酱等产品,打造精品礼盒,加工后附加值能翻几番,还能延长销售期,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同时,也希望未来能打响‘宿州榛子’品牌,让这枚凝聚着土地馈赠和村民汗水的‘金疙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芦村榛园,刘朝洞用“时间差”叩开了市场大门,以及务工村民“守着家也能鼓起‘钱袋子’”的满足感,还有那份对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的执着追求,共同勾勒出产业兴村最生动的图景。一颗小小的榛子,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串联起土地、汗水与希望,在埇桥的田野间,结出属于新时代农民的“致富果”。(张欣欣 项锦)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