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5:58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近日,巢湖学院“巢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团”来到巢湖之滨的烔炀镇,探寻巢湖生态环境治理背景下,沿湖村民生产生活的新变化。

  7月2日,巢湖学院“实践团”成员走访烔炀镇唐嘴行政村。近年来,唐嘴村在生态治理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唐嘴村拥有2800多村民。作为巢湖沿岸村落,唐嘴村曾存在发展模式转换的困境,一度面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两难决择。部分弃船上岸的渔民在获得生态补偿款后,并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宋怡晨 摄

  随着保护巢湖生态的理念逐步深入,唐嘴村逐渐实现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转换。

  为精准实施农业源头污染治理,这个村正由靠水吃水奋力转变为靠水护水,为巢湖生态治理守好一段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唐嘴村已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和固体垃圾分类回收常态化,从源头上减少生活污水对巢湖的污染。

  同时,农业生产模式也迎来变革,摒弃单一的传统水稻种植,转向多种经营,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直接排放,有效改善了巢湖水生态治理压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张静文 摄

  目前,唐嘴村正努力探索契合环保要求的高效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进行再平衡,让村民在绿色发展中能安居乐业。

  唐嘴村村委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唐嘴村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岳政安 摄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唐嘴村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提到这里村民赵爷爷激动地站起来竖起了大拇指。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张静文 摄

  7月3日,巢湖学院“实践团”成员来到烔炀镇巢湖行政村走访。

  巢湖行政村因水而兴,世代村民依巢湖而生,捕鱼曾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巢湖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形成依赖巢湖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模式。

  巢湖生态保护,关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村民必须打破“靠水吃水”的传统生活方式。

  面对转型,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技能。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渔民 宋怡晨 摄

  实践团成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民们都懂得巢湖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当地村民表示,希望能在遵循巢湖生态保护政策的前提下,找到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一位村退休干部表示:“只有保护好巢湖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做好巢湖生态治理大文章,既需要政府的大手笔,同时也离不开以“绣花功夫”坚持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帮助沿湖村民找到绿色发展的增收路径,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巢湖生态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七八月份,蓝藻高发期,在偏南风吹拂下巢湖北岸水污染更为明显。

  未来的工作中,在控制氮磷入湖量上做好减法,在“内源清淤”,着力推进“引江济淮”上做好加法。

  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任重道远。在政府、社会力量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终将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让八百里巢湖重现水清鱼跃的美丽景象。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退休干部 张静文 摄

图为巢湖学院“巢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团”与巢湖行政村村干部合照 宋怡晨 摄

  通过走村入户的走访,同学们不仅认识到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的成就和沿湖村民所做的贡献,而且在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把学习成长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来源:巢湖学院“巢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团”

  指导老师:吴多智 队长:宋怡晨

  成员包括:张静文、谢欣、马浩云、吕佳乐、盛雪峰、岳政安、胡玮玮、左天佑。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