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合肥地铁站“尝鲜”新技术,为轨道交通搭起“数字基建”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8:39  来源:中安在线  

  “扶梯客伤监测及联动系统”检测下的电扶梯。

  太赫兹远距离危险品探测仪对3-10米范围内人员进行捕捉和无接触检测。

  你知道吗?我们每天乘坐的地铁,其实也是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为一项项科技提供现实的“练兵场”。

  电梯自带AI“安全哨兵”,地铁站也有“数字孪生”……7月4日,记者从合肥市场景公司获悉,今年以来,已有近20项智慧技术集成于合肥杏花公园地铁站,一项项黑科技正悄然保障着大家的通勤日常。

  乘梯预警、数字孪生地铁站“超能力”觉醒

  6月份,杏花公园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迎来了一个新的“智慧助手”——“扶梯客伤监测及联动系统”。“一旦遇到乘客摔倒,我们的监控终端会第一时间收到警报并进行处置,相当于打开了‘千里眼’和‘预警机’。”杏花公园站站长黄司儒介绍,该系统如同站内永不疲倦的“安全哨兵”,可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对乘客不安全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以前全靠工作人员眼观六路,现在依托该系统,相当于加装了一把‘安全锁’,协助降低客伤风险。”

  而这也正是合肥杏花公园地铁站智慧技术编织的“无形安全网”中,最贴近乘客日常的一环。

  同时,杏花公园地铁站正在建设起线上的“数字孪生”——虚拟空间导乘服务系统,将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搬到线上,进行三维立体的动态化呈现,旅客能通过手机端预览车站环境和候车区域,熟悉站内急救、消防等设备。“点击便民设施中的‘轮椅’,它就能指引乘客找到放置在角落的应急轮椅。”黄司儒在移动终端进行演示。

  将公共区域近80个监控按照既定线路串联成“电影长镜头”,助力线上智能巡检;电梯按键成为空中投影的悬浮光点,乘客可完成空中“点梯”的无接触式操作……近20项新技术新产品在这座地铁站聚合。“不久,我们还将上线一台固定式的AI客服一体机,搭载讯飞语音识别功能,能够与乘客进行交互对话,提供咨询服务。”黄司儒向记者介绍,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导航,AI客服还能够自动打印纸质版“行程指南”,解决老人“行路难”问题。

  技术走进应用流动的产业试验场

  贴近人们日常的地铁站,成为孕育未来产业的创新苗圃。地铁站“尝鲜”新技术,为日常运维降本增效,而相关科技企业则将这处站点作为数据采集、模型搭建、应用落地的“练兵场”。

  作为杏花公园地铁站“数字孪生”系统的建设方,合肥视尔信息相关负责人施宗桥表示,希望将合肥轨道作为一个起点,验证该系统的应用前景:“此前我们主要是为展馆、展厅搭建沉浸式的线上导览,在视觉上呈现展馆各场景的全景图,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线上3D还原地铁站场景。”相比于展馆展厅对视觉内容的呈现,地铁场景更重在对空间的复刻,以及对乘客实实在在的指引作用,这一差别,让视尔公司一转曾经的三维扫描、全景照片等空间模拟路径,而是找来了站点三维设计图纸,进行1∶1的空间搭建。

  为了方便乘客在手机上即能使用系统,轻量化设计开发成为产品推出的难点:“在与轨道方的磨合和优化中,我们现在整个系统在移动终端打开只需要10秒左右,而在研发之初,这个时间是1-2分钟。”

  同样地,专注于太赫兹安检成像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中科太赫兹,也将产品——太赫兹远距离危险品探测仪,拉进了轨道试验场,成为“安检员”之一,它能够在3-10米范围内对乘客进行完成无接触检测。“去年11月份开始研发,当前对20厘米左右的刀具类危险品直接检出的准确率在七成以上。”中科太赫兹相关负责人严仲培介绍,在4月初,该设备刚刚入场杏花公园站时,准确率在40%左右,经过3个月的地铁站点数据采集,才有此进步。“我们计划明年将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应用,希望设备能够在地铁半年的‘试用期’里炼就‘火眼金睛’。”

  产品与场景牵手为轨道搭起“数字基建”

  这些黑科技产品与轨道应用场景的相遇绝非偶然。去年七八月份开始,合肥掀起“挖掘国企场景”的浪潮,合肥轨道成为深度参与者。

  赵梦珠,作为合肥市场景公司“对口沟通”合肥轨道的“专线联系人”,也成为合肥轨道场景的“掘矿者”,亲手促成并见证一项项技术与地铁的邂逅。

  “合肥轨道系统庞大,是居民出行的直接服务者,本身就有降本增效的需求,而不少科技企业成果也急需转化落地,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一年的时间内,赵梦珠都在忙着为轨道及低空飞行、量子科技、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牵线。

  赵梦珠介绍,不止于杏花公园地铁站这处集成的智慧试验场,合肥轨道多条线路及站点都已经参与进了这场“科创实验”。

  在整个牵线搭桥的过程中,让赵梦珠感到最关键的地方是让技术与应用“融合”:“新技术落到新场景,需要‘跨界’,科技企业手握技术,但不一定能精准适配场景方的诉求,一个场景的解决方案需要双方反复碰想法、碰思路,不断磨合,技术和应用的齿轮才能啮合。”

  在赵梦珠的经验里,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绝不是一次场景招募令、一次场景对接会就能解决的事,而是无数次的跑现场、无数次的技术调试、无数次的线上交流。不过,当前在合肥轨道已落地的60余个项目,让她感到欣喜且值得:“当前在谈的还有将近20个项目,希望这些技术都能找到自己的场景‘归处’。”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张玉莲

(正文已结束)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璀璨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