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智法通途”团队走进广德市东亭乡,深入明德竹扇非遗研究基地与唐氏竹编展览馆,以实地调研为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治需求与数智化路径,为乡村文化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走进明德竹扇:传统工艺里的法治思考
在明德竹扇,青瓦工坊内的十二道制扇工序让团队成员驻足惊叹:从竹材筛选到竹丝劈制,从高温定型到裱面装饰,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三代传承的智慧。馆内竹扇纹样更是兼具传统与创新——牡丹、飞鹤等经典图案展现东方美学,樱花、动漫元素则凸显国际化视野,让传统工艺焕发新彩。
负责人凌女士的分享让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真切的认知。随着明德竹扇远销日韩,市场不断扩大,但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逐渐显现。“传统纹样怎么确权?遇到侵权该怎么追溯?”凌女士提出的问题,正是团队此行关注的重点。当听到“智法通途”团队计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数智平台时,她充满期待:“要是能通过数智化手段解决这些难题,对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太重要了。”
探访唐氏竹编:传承故事中的发展期盼
随后,团队来到唐氏竹编展览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唐氏竹编技艺”的魅力在此绽放。老艺人们指尖翻飞,竹丝在经纬交错中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团队成员边记录工艺细节,边与艺人交流,梳理出从竹材处理到造型完成的完整技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圣丽女士的讲述,让团队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不易。“既要保住老手艺的根,又得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让市场接受。”她坦言,在工艺创新和市场推广上需要更多支持,而对于非遗的法律保护,她也期待能借助专业平台筑牢防线。
当天,团队还通过问卷收集到100余条有效反馈,超七成受访者希望能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知识。拍摄的工艺视频和访谈素材,也将成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助力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料。
此次东亭乡之行,“智法通途”团队既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匠心坚守,也明确了法治与数智化赋能的迫切性。下一步,团队将聚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打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科技”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年力量。(步倩雅 赵佳怡 范佳心)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