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1907年9月,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追求进步,很早就投身革命。1926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他机智果敢,英勇善战,屡建功勋。
土地改革战争时期,他于1930年参加红五军,任第六师副政委,率部攻克长沙。这是红军第一次攻克省城。他参加五次反“围剿”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喋血八角亭。1934年,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局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红三军团前卫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率部参加娄山关战斗,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随后,率前卫团抢渡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甘,参加直罗镇和东征战役。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持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模范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党的统战工作,对推动山西和鲁西北的抗战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8年,他肩负毛泽东关于“日寇打通京(平)汉路后,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使命,组建新四军第六支队,挺进豫东、淮北敌后。1939年率部进军淮上。在宿县以南湖沟集一带击毙日伪军20多人,击毁汽车3辆。多次袭击怀远县城,攻占敌据点,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淮上,他撰写《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一文,明确回答了在敌后“谁能战胜谁”和在“平原能否打游击”的问题,论述了人民军队怎样操纵敌人以及平原游击战的几个基本原则。淮上的胜利以及在怀远龙亢码头、河溜集一带征税缉私,解决部队给养困难,同时扩军1800余人。同时,永(城)涡(阳)萧(县)夏(邑)地区和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军,光复国土,也取得很大胜利。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6县根据地初具规模,游击支队发展成为1.7万余人的抗日劲旅。9月,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涡阳召开,作出建党、建军、建政及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发展地方武装,大刀阔斧开辟与建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等重要决议。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进入了蓬勃发展和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豫皖苏根据地在战斗中壮大发展。1940年6月,彭雪枫进行“四一”“六一”反“扫荡”,歼灭日伪军600余人。11月,5000日伪军附汽车70辆、坦克20辆,在空军掩护下,分路进犯蒙城、涡阳等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部队闻风丧胆,向阜阳、太和溃败。彭雪枫指挥部队积极迎战,将板桥集寨墙加宽1.5丈,并在顶端修筑碉堡与交通沟。一路日伪军1500余人向板桥集发起猛烈攻击。彭雪枫指挥部队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此战歼灭日伪军千余人,击毁敌汽车、坦克10余辆,击落敌轻型轰炸机1架,创造机枪击落日机的奇迹。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以14万重兵进攻豫皖苏边区。经过三个月反顽斗争,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奉命率部转移皖东北,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使抗日烽火燃遍黄淮大地。
在淮北仁和集会议上,彭雪枫作了反顽总结和检讨报告。随后,整训部队,创建骑兵团。他把心爱的坐骑——“火车头”战马送给骑兵团。他参考日军三二式、苏联高加索刀,设计出刀身修长、背厚刃利的“雪枫刀”。1942年沙山集战斗,700骑兵手持“雪枫刀”劈开日伪军防线,刀光过处,敌首滚落。从此,日伪军闻“雪枫刀”丧胆。民间流传:“骑兵团马鞭一指,鬼子汉奸望风逃。”骑兵团是继《拂晓报》《拂晓剧团》之后的彭雪枫建军治军的“第三件宝”。
1942年11月,7000日伪军出动坦克、汽车100余辆和飞机3架,兵分五路对淮北苏皖边区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彭雪枫率第四师采取袭击战、伏击战、破袭战、守备战等样式打破日伪军33天“扫荡”,歼敌700余人。根据地度过1942年、1943年艰难的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斗争,收复2500平方公里国土,解放50万人民,迎来1944春季反攻。春季攻势历时45天,攻克日伪军据点51个、毙伤日伪军1296人。春季反攻胜利后,第四师发动夏季攻势,攻克张楼日伪据点,使淮北路东根据地连成一片。
“打回路西去,为死难的战友和人民报仇!”8月15日,西征誓师大会在半城召开,彭雪枫作出征动员。20日,第四师越过津浦铁路。21日,西征首战小朱庄,歼敌1800人,争取1700余人起义。9月初,部队进至萧夏永边,成立3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西进基地。为巩固扩大西进基地,11日,发起八里庄战役,歼灭李光明部千余人。战斗即将结束时,37岁的彭雪枫被流弹击中,不幸牺牲。他是新四军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彭雪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1945年2月,毛泽东、朱德携各界代表千余人,在延安举行彭雪枫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金庞)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