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扛牢“往前赶”的使命 展现“走在前”的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15 19:33:37  来源:中安在线  

  “锚定经济运行‘全省前十、全市前列’目标,落实‘六个继续走在前、打造六个徽州样本’改革发展任务,全力拼经济、强改革、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好。”黄山市徽州区委书记汪长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徽州区地处皖南山区,历史上是上海小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有着深厚的工业基因。近年来,徽州区形成了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拥有A股上市企业2家,连续2年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超30万元,人均GDP达12.07万元,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稳、韧性好、后劲足。

  谈起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汪长剑认为,主要得益于在“六个坚持”方面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深入实施“3139”工业发展行动,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产值10亿元企业4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0家;坚持产业兴区不动摇,以产兴城、以城兴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厂房、连锁酒店、人才公寓等产业配套日益完善,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坚持文旅名区不动摇,打造全域度假、全域康养、全域研学、全域影棚,成功创建大灵山省级度假区,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开放活区不动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拥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境水果口岸,拓展RCEP特色农产品合作,培育外贸实绩企业88家;坚持城乡融合不动摇,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有效探索“384”工作法等乡村运营路径,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130万元;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实现民生工程考核全市“九连冠”,群众安全感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作为黄山市的“老工业基地”,徽州区近年来同样面临转型升级阵痛。汪长剑说,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徽州区综合施策,打出了“组合拳”。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了国家“小巨人”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构建了“规上—高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上市企业”成长梯队;坚持“科创+产业”,出台“科创+”产业政策,深化政产学研融通创新,紧密对接中科大、南京清研院等高校院所,滚动实施产学研项目50个以上,建成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突出“数转智改”,推进两业融合,跻身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强化亩均效益导向,“一企一策”用好六种路径四种手段,相关做法入选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

  当前,徽州区正在培育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绿色软包装、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等产业集群,并狠抓产业链招商攻坚。谈及此项工作,汪长剑分享了徽州区的三个具体“打法”。坚持向“链”借梯,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顶格推进产业链招商,建立“区长+链长”招商机制,开展七大产业链招商攻坚行动,推进企业并购、基金招商,加快嵌入奇瑞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力争年内新落地亿元工业项目20个以上、其中10亿元项目1个以上,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成势;强化“项目为王”导向,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落实区领导包保、红旗蜗牛榜等机制,今年以来项目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科学研判“十五五”细分赛道,瞄准特种新材料、金属切削高端数控机床2个主攻方向,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快集聚。

  “以浙江嘉善等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为参照系,在亩均论英雄、府院联动破产处置、村落徽州绿色金融等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强化有解思维、现场思维、系统思维,善用破题性的理念抓落实,接续探索更多‘0’到‘1’的改革创新,实现更多领域的争先领跑。”谈及徽州区的下一步用力方向,汪长剑表示,徽州区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以更实举措抓落实、以奋斗姿态抓落实,全力以赴往前赶,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记者 潘成 袁中锋 李丹青)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