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池州青阳县木镇镇:抢收成熟早稻 确保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5-07-17 21:42:05  来源:中安在线  

  “突突突——”7月15日,夏日的热风裹着稻香掠过木镇镇新竹村的连片稻田,两台雷沃谷神RG70H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其间,金黄的稻浪被齐刷刷“吃”进割台,脱粒后的稻谷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进车厢。田埂边,四五名头戴草帽的村民手持编织袋来回奔忙,将刚收割的稻谷快速装袋、封口,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滴落,却掩不住眼底的笑意。这片100余亩的稻田里,正上演着一场“人机协同”的丰收协奏曲。

  100亩早稻48小时“颗粒归仓”

  “今年早稻长得齐整,穗子大、籽粒饱。”站在田埂上,新竹村种粮大户胡科发望着自家稻田,黝黑的脸上难掩喜悦。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的“新农人”,他今年承包了360余亩水田,其中100亩早稻已进入成熟期。“往年靠人工收割,100亩得雇10多个人干半个月,现在两台雷沃谷神收割机齐上阵,20多个小时就能全部收完!”

  说话间,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稳稳停在田边。操作手王师傅熟练地操纵着操纵杆,割台缓缓抬起,“这台机器可是咱的‘老伙计’了,去年刚升级了低损收割系统,脱粒更干净,稻茬留得浅,后续种晚稻也方便。”他指了指收割机尾部的出粮口,“你看这谷粒,金黄饱满,破碎率不到1%,农户看了都夸‘机收比人工打得更干净’。”

  新竹村支书介绍,新竹村是全镇最早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试点村。“自2025年以来,村里整合资金,修建了15公里机耕路,挖通了10余条水泥沟渠,并将零散的‘巴掌田’整合成30余亩的连片田。”他指着眼前的一片稻田继续说道,“如今,大型机械能够直接开到地头,过去需要5人劳作一整天的工作,现在仅需一台收割机2小时即可完成,效率提升了10倍!”

  “机器换人”背后的“共富账本”

  收割机的轰鸣声中,田边的临时装袋点同样热闹。“老周,递袋!”“小张,把袋口撑稳!”58岁的村民周大姐一边麻利地将编织袋套在出粮口,一边和同伴喊着口号。周大姐是村里的“装袋能手”,从胡大户开始规模化种植起,她就跟着干,“以前收稻子靠肩挑背扛,现在机器收完直接‘喂’到袋口,我们只需要配合装袋、封口,一天能装400多袋,每袋40公斤,算下来一天挣150元,比种自家那几亩地强多了!”

  更令村民们欣喜的是“订单农业”带来的切实好处。胡大户翻开笔记本说道:“今年早稻尚未抽穗,镇里的粮食收购企业便与我们签订了收购协议,每斤价格(按13.5%的水分含量计算)高达1.45元,高于市场价。”这不仅保障了他们的收益,还大大减轻了销售的压力。村民们也纷纷表示,订单农业让他们种粮更有信心,也更有盼头了。政府的补贴政策更是锦上添花,让他们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层保障。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稻谷飘香的“新钱景”

  “新竹村的早稻收割,是全镇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在现场指导生产的木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木镇镇通过推广优质稻种、实施全程机械化、落实种粮补贴等多项政策,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目前,全镇已培育出胡科发等一批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面积31500余亩,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以上。

  在村部的粮食烘干厂房,刚从收割机卸下的稻谷正通过传送带缓缓进入烘干塔。“以前收割完稻子需要晾晒半个月,如今仅需48小时便能完成烘干并入库,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天导致稻谷霉变了!”厂房负责人介绍道,该烘干中心的日处理能力高达60吨,为全镇10个村组提供便捷服务。

  “目前全镇早稻收割进度已过半,预计7月20日前将全部完成。”木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早稻种植面积达8231.2亩,预计总产量可达4115.6吨。“我们正在推广‘双季稻+再生稻’和‘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旨在实现土地‘一年多收’,确保农民‘四季有活’。”

  午后的微风轻拂稻田,掀起阵阵金色的稻浪。满载稻谷的运输车缓缓驶向村部的粮食烘干厂房,机器的轰鸣声与村民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支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从“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到“机鸣稻浪欢”的现代化生产,新竹村的早稻丰收,不仅是谷粒归仓的喜悦,更是一幅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交融的振兴画卷,正从这片金黄的田野里,向更辽阔的远方铺展。(陈婕)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