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开方

发布时间:2025-07-17 21:44:31  来源:中安在线  

  曹晶晶在智能育秧中心查看机插秧苗的生长情况。记者 阮孟玥 摄

  7月2日一大早,在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宏庆育秧中心,曹晶晶轻点手机屏幕,遮阳网应声展开,实时温度32.32℃的数据跃然眼前。“现在育秧就像照顾婴儿,手机就是‘电子保姆’。”曹晶晶笑着说。

  作为一名“子承父业”的传统农民,“70后”曹晶晶的转型之路颇具戏剧性。2022年的旱情和2023年的大水,让他的露天育秧基地损失严重。“看着耷拉着的秧苗,我突然明白,祖辈‘靠天吃饭’的路子走不通了。”曹晶晶指着去年建成的智能化玻璃温室说,现在这套系统可帮助秧苗住上“空调房”,实时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标,让每棵秧苗的水分、肥力都得到充分保障。“最神奇的是补光系统,阴雨天也能保证每天的‘日光浴’。”

  “机抛秧苗栽下两天就能生根,比机插秧返青期缩短5天!”曹晶晶捧起一盘青翠的秧苗说,通过手机远程控制风机、遮阳网及自动灌溉设备,每天11点和16点两次精准喷淋,夜间补光延长有效光照至8小时以上,不仅大大压缩了双季稻育秧周期,育秧存活率也由之前的70%,增长至近100%。

  在一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工厂里,立体栽培架分层旋转,单组秧盘可满足百余亩稻田需求。“今年育秧季大约能保障全镇六成用苗需求。”曹晶晶抚摸着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感慨。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亲眼见证变化:4组立体设备替代传统平地育秧,不仅节省用地,还能年供苗3万亩,服务范围覆盖周边多个乡镇。

  通过现场演示,记者看到传感器实时传回基质湿度、叶温及病虫害预警数据。从32℃自动开网到夜间闭棚保温,所有操作几分钟完成。这套系统不仅实现“空调房式”育秧,更通过生长周期调控应对极端天气——今年5月持续干旱时,系统主动延缓秧苗生长速度,为农户赢得抗旱时间窗口。

  智能化育秧是曹晶晶尝试的第一步,他正在摸索怎样丰富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现代农业拼的是数据把控力。”他指着夜间也能带来光照的补光系统说,“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用科技‘开方’!”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