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芦家庙战斗

发布时间:2025-07-17 21:44:53  来源:中安在线  

  时间回溯至1938年9月,全民族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中共中央指示豫南抗日根据地:立即组建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战场。抗日名将彭雪枫受命组建一支30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省确山县出发挺进豫东、皖北,并成为皖北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游击支队)由此东进,开赴豫皖苏边区,以安徽亳县和河南夏邑、永城为中心,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介绍。

  1939年1月,侵华日军攻占了距离当时亳县县城不到30公里的河南省鹿邑县,妄图以此为据点,在皖北构筑坚固防御体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四军游击支队决定采取“以游击对堡垒”战术粉碎日军图谋,并命令第二大队大队长滕海清率部,沿商(丘)亳(州)公路两侧穿插游击,伺机歼敌。

  “1939年1月6日,豫东日伪军500余人从商丘沿商亳路南犯,占据芦庙集,企图攻占亳县县城‘过个肥年’。”许玉亭解释道。

  获悉敌情后,滕海清于1月8日晚率三路部队突袭芦家庙。当时芦家庙没有大型宅院,日伪军分散抢占民房居住。战斗打响,整个街道顿时枪声大作。

  “敌人龟缩屋内,负隅顽抗,实施‘守屋作战’。”皖北烈士陵园讲解员朱秋辰讲述道,“滕海清当机立断,命令尖刀排战士攀上房顶,掀瓦投弹!”

  “这一招立竿见影!”许玉亭补充说,“屋内敌人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残存者最终举手投降。”激战3小时,新四军游击支队大获全胜: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生俘100余人,并缴获战马数匹及一批枪械。

  芦家庙战斗的胜利,军事收获之外,政治意义更为深远。它不仅粉碎了敌军进犯亳县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气焰,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敌后抗日的新局面,奠定了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这是新四军东进皖北的第一仗!”亳州市谯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股负责人颜洁表示,“首战告捷,展示了新四军的强大战斗力,极大鼓舞了亳县乃至皖北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记者 任雷 整理)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