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不能退,退了家乡就没了”

发布时间:2025-07-19 23:49:00  来源:中安在线  

  今年104岁的罗远耀,是我省唯一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从黄埔军校的热血青年到缅甸战场的铁血连长,那些刻在骨血里的抗战记忆,至今仍在诉说着民族不屈的灵魂。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盛夏午后,泾县茂林镇潘村的一间老宅里,罗远耀扶着座椅,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唱起《大刀进行曲》。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右手腕处至今留着一道弯月形疤痕——1939年晋城保卫战,他与日军拼刺刀时被刺中的印记。

  罗远耀,原名罗谦,1922年生于安徽庐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正捧着书本准备报考大学。“日本人打到家门口了,读再多书有什么用?”罗远耀遂掷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5期步科。毕业后分配至第一战区,7次对日作战中,他从少尉副官成长为敢打硬仗的指挥官。最惨烈的晋城肉搏战里,他时任排长,仅凭手枪格挡日军刺刀,手腕被刺穿仍坚持战斗,直至战友从背后支援。“当时只想一个念头:不能退,退了家乡就没了。”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1941年,21岁的罗远耀加入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5军200师。报到当天,戴安澜看着花名册上的“庐江罗谦”,笑着拍他肩膀:“我是无为人,咱们是同乡!我26岁才当连长,你21岁就来接这担子,比我强。”这番话让罗远耀红了眼眶,从此他改名“远耀”,取“远征耀国”之意,成为200师598团1营1连连长。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从云南昆明出发,入缅作战。罗远耀指挥的皮尤河铁桥炸毁战,成为远征军入缅首战。他率部连夜埋设炸药,炸毁日军运输线,缴获军事地图和作战计划书等,歼敌200余人。“那些地图太重要了,让我们摸清了日军部署。”此战为同古大捷奠定了基础,他被军部记二等功。

  更残酷的考验在同古——12天血战,远征军以伤亡八九百人的代价歼敌4000人。弹尽粮绝时,战士们靠喝雨水、啃树皮坚持。“戴安澜师长每天都到前沿阵地,他总说‘中国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1942年5月,戴安澜率部回撤途中遭日军伏击。罗远耀至今记得那个血色黄昏:当时戴安澜站在山坡上指挥突围,腹部突然中了两发机枪子弹。“他倒下前还在喊‘给我打!’”重伤的将军躺在洼地,并召集连长以上将领留下遗命:“我若牺牲,副师长带队;依次类推,打到最后一个人,绝不投降!”5月26日,戴安澜因伤口感染殉国,年仅38岁。

  “我们围着他的遗体哭了整整一夜,有人把脸贴在他冰冷的钢盔上不肯离开。”罗远耀颤声回忆,此后数十年,每年5月26日,他总会拿出珍藏的照片——那是戴安澜与200师官兵的合影,泛黄的相纸上,年轻的将军笑容刚毅,身后的罗远耀腰佩手枪,眼神如炬。

  如今定居泾县茂林的罗远耀,每当提及戴安澜将军,老人都会让孙子扶着走到院子里,挺直腰板,对着东方敬个军礼,尽管动作已不再标准,却让围观者湿了眼眶。

  从庐江到泾县茂林,从懵懂少年到百岁老人,罗远耀脑海中的那些烽烟记忆从未褪色。“我这条命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只要活着,就要让后人知道,中国军人没有怂包。”当夕阳为老宅镀上金边,老人的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比初见时更响亮——“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