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是你们帮我实现了心愿。”“等我长大了,会将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在合肥市庐阳区居民薛敏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几封来自萧县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字里行间的真挚与感恩,恰是这个“全国文明家庭”二十余年公益之路的生动注脚。
正值暑假,薛敏一家正忙着规划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挑选书籍和生活用品——这样的日常,早已成为薛敏家庭假期的“必修课”。
这份刻在生活里的公益习惯,并非偶然形成。薛敏的公益之路,始于军营。1998年参军入伍的他,曾在某山区服役。服役期间,他与战友们走进当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晾晒被褥,农忙时还帮着采摘花生。“看到老人们的笑容,就觉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很有意义。”薛敏回忆道。
在军营的公益实践中,这份善意不断生长。调任电影组组长后,薛敏又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电影放映员”。每逢节假日,他扛着电影放映机穿梭在村落,银幕一挂,板凳一排,光影流转间,不仅带来了欢笑,更送去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事。
2010年转业回乡后,薛敏自主创业,而做公益的初心也在此时再次萌发。于是,他与妻子凌必蒂共同发起了“星光公益社”,携手身边热心公益的战友、朋友默默资助困难学生。最初,他们和许多热心人一样,带着物资翻山越岭,亲手送到孩子家中。然而,一次受助孩子闪躲的眼神刺痛了薛敏:“我们以为的关爱,有时会成为无形的负担。”
深思之后,薛敏改变了方式。他委托萧县民政局和绩溪县妇联的朋友代为精准摸排,自己和家人则“退居幕后”,通过汇款进行“无痕捐助”。“让帮助更纯粹,不打扰他们的生活。”7年坚持,“星光公益社”已累计捐助近20万元,温暖了30余名学子的求学路。
公益路上,薛敏并非独行。妻子凌必蒂是合肥市骨干教师。24年教学生涯里,她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用无数课余时间默默守护留守儿童和“问题孩子”,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生活中,她是孝亲的典范:薛敏在部队期间父母相继患癌,凌必蒂独自撑起家庭,代夫尽孝,为公公送终,无微不至照顾患癌婆婆长达14年,直至老人离世。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重要。”薛敏说,“当他们明白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时,学习和成长就有了更强的内生动力。”大儿子薛辰阳现就读于合肥六中强基班,并在高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志愿者”。小女儿薛雨晗不仅是学校“三好学生”“学习标兵”,每年植树节还会跟随父亲走进“民间林长义务植树基地”,参与巡林护林、防火宣传。
“爱与善意不会止步于一个家庭、一段时光。”薛敏表示,就像那些写来感谢信的孩子,他们把温暖记在心里,也终将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我们一家会继续让‘星光公益社’的光再亮一点,再远一些。”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