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技术人员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草籽,为草原复绿辛勤耕耘。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绿草芊芊,遍布九州。草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今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工程正式开工。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标志性工程。自2023年6月6日“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以来,内蒙古累计治沙3700多万亩,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夯实根基。其中,中铁四局负责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镇)24.39万亩的施工任务额,占总工程量的24.3%,标志着中国中铁首次成功进军生态治理新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缺。
“我们主要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草的原则,选用冰草、沙打旺、狗尾草等乡土草种,通过围栏封育、补播乡土草种、风蚀坑整治、施肥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系统地修复沙化退化草原,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守护绿色家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项目施工治理区主要分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治理两项,主要采取围栏封育、补播乡土草种、复合肥、施有机肥、风蚀坑整治、清除长刺蒺藜草刺苞、生物替代7种模式进行施工。项目治理区部分地块地形复杂起伏,常规条播机的播种盘不具备上下摆幅调整,导致地势起伏较大地块播种深度不一致,草种落于表面等问题。项目引进牵引式草原DCT播种机,条播作业形式,电动排肥排种具备作业与行走模式切换功能作业效率高、播种单体独立仿形效果好,适应特殊地形能力强,提高种子着床率,确保播种质量。
草原生态修复将会完成退化草地的综合治理,使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使水土保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治理后可以使治理区内草地植被覆盖度、生长高度、草原生物量以及生态产品的供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项目区综合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15个百分点,正常年份的干草产量平均提高15%。可以使项目区每年每亩干草产量平均增加8kg左右,治理后可以使整个道老杜苏木(镇)草场可增加牧草产量约26.8万公斤。
站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与沙地交界处,目之所及是绵延到天际线的施工标段。“我们的项目战线拉得极长,总共负责十一个嘎查(村)的施工,分散在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有时驱车巡视一圈就要耗费一整天。牧区信号时断时续,管理人员进到草原深处经常失联无法与项目部联系上,协调进度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这里没有城市工程的‘集中作战’,有的只是与距离和自然的持久较量。我们现在把指挥部设在牧区的村里便于项目部靠前指挥,牧区生活环境相对要差没有商店,村里没有自来水,生活饮用水大伙都是用水桶接水放在太阳下晒,晚上回来后用于洗漱和洗澡。”项目施工队长孙志伟介绍道。
一棵草到万顷绿并不是易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在我们村退化草原上免耕补播草种,相信很快我们村的草就长高了,冬天风沙也会变小,牛羊也不愁吃的了,牧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查干套力稿嘎查村党支部书记陈金山憧憬道。
截至目前,中铁四局已完成播种施工16.15万亩,剩余8.23万亩计划在7月底完工。中铁四局将持续强化围栏维护与禁牧管理,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增强辖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实现“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的生态愿景。(周文汉 记者 刘玉才)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