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军旅作家王树增“书香安徽”开讲: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6 12:07:03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8月23日,第二十六期“书香安徽”读书报告会上,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以“抗日战争: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作了一场穿越历史硝烟、直抵人心的报告。

  “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为了完成《抗日战争》这部作品,我用了15年。”王树增坦言,在他的战争系列中,《抗日战争》是写得最为艰苦、投入心血最多、时间也最长的一部。

  “我总有一个心结,我写不好这本书就对不起当年战壕里牺牲的士兵。他们为我们民族赢得了尊严,这是我们后辈世世代代应该去瞻仰他们的理由。”王树增说。为了这份“对得起”,他梳理档案、采访当事人、踏勘战场和写作,用15年时间完成了这部180万余字的恢弘巨著。

  报告会上,王树增动情地讲述了许多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抗日英烈郝梦龄在致妻子的信中写道:“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这封家信写成后的第六天,郝梦龄壮烈殉国,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

  “‘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我把这句话作为题目写进了我的书里,这九个字也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上。”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催生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英雄主义气概。“没有英雄主义的支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如何能坚持下来?郝梦龄将军们的热血,谁说是白流的?”

  王树增说,回望历史纪念英雄不是为了加深仇恨,而是为了强化民族自尊。“仇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了民族尊严而奋斗的力量是无穷的。”

  “安徽这片土地英雄辈出”

  报告会上,王树增提到了安徽籍的戴安澜将军。1942年,戴安澜将军在远征缅甸时不幸负伤,最终壮烈牺牲。弥留之际,他在担架上面向北方高呼:“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谁不为自己家乡的英雄而感到自豪?”王树增说,“我相信戴安澜将军喊出‘祖国万岁’时,一定是想到了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和儿女,而这些和祖国都是一体的。”

  王树增还阐述了安徽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作为扼守长江、逼近南京的必争之地,安徽是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新四军纵横于江淮水网之间,极大地困扰了日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安徽父老乡亲的倾力支持。他查找日军档案时发现,其中提到在敌后战场,特别是在江淮这一带“剥开表皮露出红瓤”,民心在于中国共产党。

  从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安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江淮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战场,安徽抗战也由此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血火征程,江淮儿女以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安徽这片土地英雄辈出,我敬重这片土地。”王树增说。

  “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报告的内容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听众,尤其是与历史、教育息息相关的工作者。

  让安徽省档案馆副馆长孙婷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树增用了15年的时间来写作这部巨著,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来自档案和采访。

  “档案是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成果、文学文艺作品包括新媒体视听作品等,在利用档案正本清源,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孙婷说,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重大时间节点,作为档案工作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让档案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弘扬,不断激励中华儿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王树增老师在报告中以宏阔的历史视野、详实的历史史料、深厚的民族情怀、鲜明的学术视角,阐明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特别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发人深省。”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邵明表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扬民族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我们今天努力建设国家,除了付出智慧与劳动,更重要的是要从先辈那里获得精神的力量。”王树增寄语年轻一代的读者,“希望你们读我的书时,不仅仅是当故事来读,更要从中看见伟大前辈的身影,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读书报告会结束了,但历史的回响仍在延续,提醒着亿万中华儿女:永不言败。(记者 吕文卫 刘职伟 宣成龙 何颖 戴芰荷)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