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的摇臂机器人。
一分钟就能下线一辆车,这样的工厂你听说过吗?近日,合新闻记者走进位于安徽芜湖的智界超级工厂,这座全国首家4.0级认证新能源乘用车制造能力认证工厂,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新能源汽车“智”造玄机?跟着合新闻记者一探究竟。
安徽的“中国智造” 新标杆
在安徽汽车产业加速前进的过程中,一座占地83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正以“每分钟下线一台车”的效率,刷新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高度。
智界超级工厂——这座由华为与奇瑞联合打造的现代化智能制造基地,不仅以其工业4.0和灯塔工厂标准重新定义了中国汽车制造的标杆,更成为安徽省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代表工厂之一。
一走进工厂内部,沿着参观路径便能发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仿若“钢铁森林”,各种各样的摇臂机器人正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据介绍,工厂内的总装车间,拥有10条自动化主生产线和3条高精度检测线,每分钟可下线一台整车。每辆车下线前还会经过超过1500道电子电器系统检测及13项整车检测工序,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和一致性。
这座超级工厂不仅体现了安徽汽车制造业的先进水平,更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32道AI智能检测
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在总装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前,记者注意到每辆车都要经过一个特殊的“体检站”。这里没有大量的质检员,取而代之的是多个高精度摄像头和传感器。
原来,这座工厂在华为AI技术的加持下,构建了完善的32道AI智能检测工序,实现了从零部件入厂到整车下线的全流程智能化质量管控。在工厂的西侧位置,每天早晨都会有源源不断的物流车辆送来车辆生产所需配件,所以来料检测环节也成了重中之重。12道IQC检测通过AI视觉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入厂零部件的毫米级精度检测,严把质量第一关。
工作人员介绍,在生产过程中,12道AI视觉检测点嵌入焊装、涂装等关键工序,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早发现、早干预。焊装车间内的600多台机器人组成了高效协作团队,覆盖九大连接工艺,实现100%自动化操作。
在涂装车间里,167台机器人将环保与效率完美融合,覆盖涂胶、喷涂、清洗、检测全流程,面漆采用水性工艺和环保处理,实现全程100%无人化自动检测。这里每分钟即可完成一辆车身的涂装作业,保证工厂的高效生产。
总装完成后,还有8道下线质量检测工序,对车辆内外饰、功能件等进行精细化检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严苛标准。华为还助力构建了自动化实验室环境,支持超过7000+测试用例的自动化执行,广泛覆盖了用户高频使用的各种场景。结合AI技术,能够智能识别测试瓶颈、优化测试路径,显著缩短软件测试周期达50%,确保车辆软件系统的高可靠性与快速迭代能力。
在车辆下线的最终环节,高度自动化的整车检测系统会对车辆进行全面的动静态自动化测试,模拟各种行驶工况,对车辆的电子电器系统、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进行深度“体检”,确保每一台下线车辆在品质上保持高度一致性。
驱动产业升级
智界迈入4.0时代
相较于汽车工厂生产3.0时代各车间相互独立的状态,作为迈入4.0时代的智界超级工厂,内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上一车间的生产任务完成后,便能通过工厂内随处可见的运输机器人直接抵达下一车间,极大地提高了各车间的协同合作效率。
记者在前往该工厂参观的路上还发现,智界超级工厂的外围还遍布着各类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这座工厂吸引并驱动了本地供应链企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能级和配套能力。
作为承载着尖端科技的车型,智界两款车型S7和R7都出自这座超级工厂。今年5月27日,第十万辆智界汽车在该工厂完成交付,它们不仅代表了当前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高水准,更展现了安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上的强实力。
从追赶到领先
跑出“加速度”
2025年,安徽汽车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高光时刻。根据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省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值得关注的是,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已达47.2%,接近“半壁江山”,展现出强劲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势头。
安徽汽车产业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完善的产业生态。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形成了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的产业格局。除此之外,在零部件配套层面,安徽还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共同撑起这片汽车热土。
在完善的产业生态的背后,还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电池、电机,到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再到售后、回收,安徽已经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如今,“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胡进/文 蔡玉峰/摄
实习生 凌文凡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