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我今年60多岁,平时地种好了就到这里编,厂里给计件算钱,现在编的这两个篮子是一套的,算一件,四块钱一件。我就是本地人,二三十年天天编,来厂里编比较自由,还能多一份收入,很不错!”在阜南县黄岗镇安徽紫亿工艺品有限公司厂里,马女士一边娴熟地编着手中的篮子一边乐呵呵地介绍,没几分钟,一个精致的柳编篮筐便已成型。
黄岗镇,位于阜南县东部中心,是阜南县柳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如今,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阜南柳编产品已迈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出国门,阜南县也成为国内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先后荣获“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黄岗柳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国字头的金字招牌7个,被省政府认定为柳木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柳木工艺品已成为全县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老手艺走向国际舞台
早在《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种植可上溯千年。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蒙盛产水荆(注: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阜南县志》也记载“生产柳编产品已有500年历史”。
在阜南,当地百姓世代相传,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均会操作,能工巧匠代有新人,传统上主要生产笆斗、簸箕、箩、箱包等生产生活用品。
阜南地处皖西北,襟带颍淮、承接豫皖,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坐落于此,著名的蒙洼蓄洪区就位于县内。当地百姓依靠柳编,运用勤劳智慧与洪水抗争。每逢王家坝开闸蓄洪,蒙洼地区一片汪洋,百姓投入抢险;滔滔洪水过后,他们又勇往直前,投身灾后重建。当地百姓利用低洼地种植耐淹的杞柳,在洪流中逆势向上,努力生存。所谓“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以“编筐打柳”应对淮河“十年九淹”的自然灾害。
“我的父辈,还有父辈的父辈都会柳编。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后面学,十几岁就会编了,养家糊口全靠这门手艺。”阜南县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兴告诉记者。
李永兴向记者介绍道,当初做柳编制品,大部分是家庭用品笸箩为主,主要用于家庭晾晒。他拿着这些柳编制品到南方换米,到北方换红薯,用来维持生计。
据了解,早在清代初年,阜南黄岗及周边区域编织的柳箱、簸箕、笸箩等产品因样式大方、结实耐用,广销苏、浙等地;20世纪50年代,黄岗成立柳编生产合作社和柳编厂;60至70年代,黄岗供销社发展为外地客商来黄岗采购柳编产品的主体。
“黄岗柳编之所以闻名海外,最主要的契机是参与广交会,即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阜南县黄岗镇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开放后,柳编传承人们继古开新,将柳编从生活用具打造成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工艺美术品。1984年,黄岗柳编首次参会;进入新世纪,黄岗柳编企业逐渐成为广交会上的“常客”。正是通过广交会的平台,黄岗柳编得以迈向国际舞台,得到了外商的关注与喜爱。
柳编“出海”“出圈”前景广
“我们现在的产品以装饰品为主,在圣诞节的时候订单量很大,公司主要产品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等欧洲、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李永兴介绍。
在阜南县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摆放整齐的柳木制品正准备发往比利时。
李永兴告诉记者,他早年是在亲戚的公司做柳编经纪人,参加广交会看到柳编制品在国际市场认可度很高。“柳编在国外打开了市场,又能带动家乡的村民们就业。这是个好事。”李永兴凭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2010年正式创办了阜南县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公司先后开发推出了柳条处理剂、杞柳防开裂处理方法、设有滴注施液的工艺花盆、荆条的高效种植方法、细柳藤用软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抗氧化柳藤软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药防霉柳藤软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新型储物篮、新型屏风、车形果盘、新型花瓶架、新型烛台、多功能橱柜等一系列新产品,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我们去年一年的总产值在5000万,今年上半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今年的计划是总产值达到6000万。”李永兴说。记者了解到,2025年1—7月,黄岗镇完成规模以上柳编企业产值2.36亿元;1—5月黄岗44家出口企业累计出口3428万美元。
像李永兴这样的柳木加工企业阜南县共有509家,其中规上企业68家,2023年实现产值约120亿元。出口创汇达6亿美元,上缴税金约8亿元,对财税的贡献率达24.7%。阜南以柳木文化产业集群为重点,打造涵盖纯柳编工艺品、木制工艺品、新材料制品、户外休闲家居、柳木结合类家居等五大类产品。主要产品包含簸箕、笆斗、宠物窝、木凳、茶几、灯饰、圣诞摆件、花篮、花盆、花瓶、吊篮吊椅、户外沙发等,产品种类达上万种。
目前,阜南全县拥有出口备案柳木文化企业211家,累计出口40125万美元,出口超500万美元以上企业25家。出口数据占全县出口创汇的81.18%,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升级 “编”出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柳木文化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首位产业来抓,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建设“中国柳编之都”为目标。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注重挖掘柳编产业文化发展内涵,推进柳编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阜南柳编”区域品牌,提升柳编产业竞争力,实现了种植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柳编产业和柳编文化的融合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黄岗柳编因地制宜探索出‘企业+经纪人+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阜南县黄岗镇工作人员介绍道。
“公司接到订单后由经纪人派单,农户领单,现在直接带动就业8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没有基础的大概学习一周时间,编制出的工艺品就可以达到销售标准。”李永兴告诉记者。
企业接单、经纪人派单、农户领单,“生产带培训,就学即就业”在这里形成良性循环。衍生“经纪人”约200人,培育本土企业家十余位,辐射黄岗镇及周边乡镇就业人员近2万人。这种模式,不但有效保证了产业链条有序运转,也为产业发展传承孵化了大批后备力量。
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度,居家老人、妇女,高中毕业生,轻微残障人,均能在培训后掌握编织技能,让广大群众实现居家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目前,阜南县现有14个乡镇,柳木产业带动了14.6万人就业,其中超8万为农村劳动力,让农民实现“家门口上班”,年人均增收超3万元,成为县域特色产业助农典范。(记者 杨雪)
翻译
搜索
复制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