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生活商报

胜利之路 | 红色基因澎湃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30 17:37:02  来源:中安在线  

  皖东烈士陵园。 通讯员 吕华 摄

  来安县地处皖东,县城距离滁州市区仅20多公里,毗邻南京市。1939年9月、11月和1940年5月,罗炳辉司令员亲自指挥新四军第五支队,变换战术,三次攻打侵占来安城的日军,均获胜利,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也有效巩固并扩大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近年来,来安县传承红色基因,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开展“双招双引”,推进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实施工业强县、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农文旅融合等发展战略,助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36.7亿元,逐步构建起以新型化工、文具礼品、健康食品三大传统产业为根基,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五大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的“3+5”产业格局。

  抗战纪事:三打来安城

  罗炳辉司令员。(资料图片)

  “1939年8月,罗炳辉司令员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为破坏我新生的根据地,切断我津浦路东、路西的联系,日军企图以来安为据点,对路东进行疯狂的‘扫荡’。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罗炳辉司令员亲自指挥了三次抗击侵占来安城日军的战斗。”日前,在位于来安县半塔镇的皖东烈士陵园,该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易明旭说,“三打来安城”运用不同战术,共击毙、击伤日伪军600余人,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有效巩固、扩大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增强了皖东军民抗日必胜的信心,为皖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攻打来安城。1939年9月3日,驻滁县日伪军在来安地方反动势力的配合下,侵占来安县城,5日,由来安城向嘉山自来桥方向进犯。

  第五支队由第八团一部以及教导大队埋伏在复兴集周围,日伪军到达后,第八团等部三面夹击,将敌击溃,残敌逃回来安城。当日晚,第八团在罗炳辉指挥下围攻县城,敌惊恐不安,遂弃城向滁县方向逃窜。是役,第五支队歼日伪军100人,收复来安城。第五支队挺进津浦路东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第二次攻打来安城。11月20日,日伪军一部共400余人再次侵占来安。另一部分隐蔽在距县城5公里的八石山,准备伏击第五支队。

  罗炳辉亲率主力于21日趁夜绕过八石山,直逼来安城,潜入城内,出敌不意,先歼日伪一部。22日上午,第五支队又在城外痛击从八石山来援的敌军,日伪军弃城而逃,第五支队再次收复来安城。此役共歼日伪军200余人,毙日军少佐1人。

  第三次攻打来安城。1940年5月27日,日伪军出动2000余人“扫荡”津浦路东地区。驻守在滁县沙河集的日伪军千余人进犯来安,再次侵占来安县城。

  第五支队决定从北、东、东南面攻城,于28日午夜隐蔽进至城下,突击队潜入城内。29日凌晨,突然发起攻击。守敌被分割包围,仓促应战,但仍凭坚据守,负隅顽抗。天将拂晓,攻城部队遂采取火攻,顿时城内烈焰飞腾,一部守敌葬身火海弹雨之中。从滁县出动的援敌18辆汽车在八石山也遭打援部队截击。当溃窜城外的残敌与其增援部队会合卷土重来时,攻城部队立即撤出来安城转兵西进。此次战斗又称“火烧来安城”,共歼日伪军200余人,打破了日军“扫荡”半塔集的企图,鼓舞民心,大振军威。

  (记者 罗宝 李邦军 整理)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