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前期,在淮河淮南段长吻鮠(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监测工作,当前,监测结果出炉,淮河淮南段保护区断面综合比较比2024年同期水质偏好,还增加了去年同期未有的鱼类物种。
前期,按照“2025年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要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分别组织专业人员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渔业资源、水质、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进行了监测。另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于5月至8月,在淮河凤台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并用便携式测量仪记录采样时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浊度、水位等水文数据。
在渔业资源的监测中,两次共计统计到渔获物32种,除秀丽白虾、青虾、中华绒螯蟹外,鱼类共有29种,包括长吻鮠、瓦氏黄颡鱼、鲢、鳙等,其中鲢最大个体3424.3g;鳙最大个体6130.5g;瓦氏黄颡鱼最大个体609.6g;长吻鮠(淮王鱼)最大个体441.1g;鲤鱼最大个体2843.2g。本次监测结果增加了子陵吻虾虎鱼、纹缟虾虎鱼、圆尾拟鲿、长蛇鮈等物种,同比也有红狼牙虾虎鱼、兴凯鱊、鲇等5个鱼类物种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网具属于定置网具,从而导致了监测结果与去年同期有所差异。
而在水质监测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31.5—47.7为中营养水平,结合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T)、浊度(Tur)、透明度(SD)和水深(H)等综合比较比2024年同期水质偏好。整体而言,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健康合理,渔业资源丰富,生物链完整,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者 赵中坤 通讯员 邱倩倩 杨雪华)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