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旅游”成为风尚、“宝藏小众城市”愈加受到关注,“奔县之旅”正成为当下旅游的热门选择。“小而美”的县域旅游如何吸引并留住游客?
应高度重视比较优势,县域定位“精准画像”,拒绝“千县一面”。“文化型”县域,做足“唯一”。如歙县大打“徽文化发祥地”牌,在徽州古城复现“徽商开市”“知府巡街”等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徽州一日生活”,2024年古城夜游收入占全县旅游营收的22%。“生态型”县域,放大“稀缺”。如石台县以“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为定位,2024年康养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8%。“产业型”县域,嫁接“特色”。如砀山县依托百万亩梨园,打造“世界梨都”体验链,2024年梨产业旅游收入达12亿元。
乡土文化基因是县域文旅经济的核心生命力。应高度重视文化挖掘,从“浅表展示”到“基因解码”,以“场景化、故事化、体验化”激活文化DNA。古村文化,解码“生活哲学”。黟县碧山村将百年祠堂改造成“碧山书局”,定期举办“徽派古籍修复体验”“乡村雅集”,吸引文艺青年驻留,2024年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红色文化,讲透“县域故事”。泾县云岭镇开发《云岭夜校》沉浸式实景剧,游客扮演“新四军战士”参与“破译密电”“制作军鞋”,2024年该剧复购率达45%。民俗文化,复活“濒危技艺”。阜南县苗集镇在“中国柳编之都”产业园开设“柳编大师工作坊”,游客可定制柳编灯具、收纳篮,2024年柳编旅游商品出口额达1.2亿美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应高度重视创意设计,加强“脑洞破圈”,以“小成本大创意”“土元素潮表达”实现“逆袭”。山水资源可以“玩法再造”。石台县怪潭景区将漂流升级为“夜漂探险”,河道安装星光灯、投影动植物光影,游客乘皮筏穿越“荧光峡谷”,2024年夏季夜漂收入占景区总营收的60%;乡村场景实现“IP赋能”。肥西县三河镇以古镇地标“鹊渚廊桥”、特色美食“米饺”为原型设计卡通形象,开发“三河小掌柜”盲盒、“廊桥之恋”主题民宿,2024年IP衍生品销售额破千万,年轻游客占比从25%提升至42%;节事活动也能“跨界破圈”。萧县皇藏峪景区结合“中国书画之乡”IP,推出“悬崖书法展”——书法家在峭壁上悬空创作,游客可参与“悬崖拓印”体验,2024年该项目获央视报道,带动景区曝光量超5亿次。
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高度重视整合资源,县域内“串珠成链”,县域间“握指成拳”。如黄山屯溪区、休宁、黟县、歙县成立“徽州文化旅游协作体”——在屯溪学徽菜、休宁制徽墨、黟县住徽宿、歙县赏徽剧,2024年协作体游客量占皖南旅游示范区的38%;亳州谯城区、涡阳、蒙城,阜阳颍上,蚌埠怀远联合推出“淮河风情游”套票,整合亳州古城、颍上管仲老街、怀远禾泉农庄,2024年皖北县域旅游增速达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质量是县域旅游的“隐形竞争力”,县域旅游应以“细节致胜”,从“能来”到“想来”,从走红迈向长红。如黟县开通“古村微循环公交”,串联12个景区,发车间隔缩短至30分钟。休宁县在齐云山景区厕所配备免费厕纸、手机充电架、母婴护理台,获评“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优秀案例”。
县域旅游的“再造”,本质是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协同”的跃迁。“小而美”与“原汁原味”符合文旅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安徽县域旅游继续深耕“差异化定位、文化化表达、创意化破圈”,安徽全域旅游的“金字塔”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毕竟,最好的文旅,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精彩”,而是“绽放自己的独特”。
季翔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