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综合资讯

文物技能人才 走向职业舞台

发布时间:2025-07-10 09:22:23  来源:中安在线  

  安徽选手参加比赛。

  7月6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圆满落幕。我省选手获得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七,系近年来我省参加历次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最好成绩。

  什么是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众的认知度从陌生到熟悉。屏幕里,《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群文物修复者,曾让这一职业群体火热“出圈”。现实中,在文物修复师等职业纳入国家职业技能管理以来,文物行业人才队伍逐渐发展壮大。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心中有“让文物说话”的初心情怀,脑海中有文物的整体结构和价值内涵,手上有分门别类、术业专攻的巧工细活,从文物修复室到考古工地,这些“文物大工匠们”处处用“绝活绝技”修复文物、追溯历史。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是国家一级竞赛项目,系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及考古探掘6个竞赛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3名选手经过3天同台竞技,每个项目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安徽12名选手参加全部6个项目的角逐,经过激烈比拼,安徽博物院王时运获得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全国第2名),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朱国荣获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全国第2名),安徽博物院李立新获得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安徽博物院朱善银、安徽汇一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卢建获得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获奖人员涵盖国有、非国有文博单位。

  职业的背后是责任,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工匠精神的彰显。“书画修复必须在尊重原来材料、原始设计和可靠的记录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来自安徽博物院的书画修复师王时运2018年也曾代表安徽省参赛并荣获佳绩。他认为,为保护文物的历史性与真实性,书画修复者必须就不同文物采取适合的修复思路,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文化内涵。来自黄山市的朱国荣是徽派古建修复者这个从业群体的一名优秀代表。“木作文物修复师是古建筑的‘木工医生’,需要精通榫卯结构,能修复木质建筑文物的建筑结构体系和装饰性构件,让历史的痕迹重现光彩。”朱国荣说。

  近年来,我省坚持“师带徒”“传帮带”优秀传统,建设文物人才队伍。本次大赛,我省获“优秀组织奖”。2025年3月,我省成功举办首届安徽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培养出一批文物行业优秀职业技能人才,并从中择优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安徽参加本次大赛。6月份,我省还专门组织赛前集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模拟国赛场景,实战实操实训,现场点评辅导,进一步提升选手技能水平,适应国赛氛围。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信息,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超过1亿件(套),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库房。与此同时,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随着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不断完善文物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拓展文物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与路径。据悉,国家文物局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标准》后,今年两部门还将联合出台实施意见,为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改善、社会地位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经积极申报,安徽省获得第三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2027年)承办权。据介绍,我省将以承办国赛为契机,发挥以赛促学、促训、促评、促建作用,持续加强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安徽力量。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