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22日,日军为巩固长江下游沿岸占领区,维护其京沪、京芜之间水路交通,配合其主力进攻武汉,扫清其掠夺向山铁矿障碍,抽调18旅团石井所属的步骑兵4000余人,分别在秣陵关、溧水、当涂3处集结。23日,日军另一部及其指挥官由南京乘舰两艘,并附水上飞机8架,进抵采石镇。24日,日军兵分8路,向小丹阳进发,妄图消灭新四军二支队,摧毁初创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面对严峻局势,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在一支队配合下,将小丹阳地区军队转移到落星以东的杨庄伺机待命,指挥二支队三团进行机动穿插,变内线为外线,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此外,粟裕还命令三团一部进袭当涂;一部进击南京以南之陶吴,牵制敌人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与此同时,一支队动员广大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破坏公路,阻击日军行进,并派部队进袭南京麒麟门,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到达小丹阳,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不得不于26日开始慌忙撤退。其中一部从小丹阳经新市镇叶家桥向护驾墩撤退时,遭新四军二支队一部伏击,三四十人被毙伤。粟裕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勇猛追击,相继攻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横溪桥、桑园蒲、博望等村镇。”马鞍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编研科科长唐晴晴介绍。
战斗中,新四军在鸡笼山、护驾墩、当涂、陶吴等地对日军发动突袭,毙伤敌50余人。敌人消耗了数百发炮弹,几十枚炸弹,数万发子弹,却未造成新四军一人伤亡,未能达成战斗目的。日军气急败坏地说:“新四军神出鬼没,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小丹阳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特别是对开展江南敌后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广大抗战军民深深认识到游击战争消耗敌人的意义。”唐晴晴介绍,这次战斗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新四军战史》等书。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