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
夏日的皖南山坳里,青石板路蜿蜒穿过马头墙林立的古村落。7月15日,中南大学“三下乡”团队的同学们,走进歙县瞻淇村,寻找“当商业化浪潮冲击,青年如何为非遗注入可持续动力”的答案。
“红鱼贺新春,青鱼唤春归——我们舞的是徽州人的精气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着竹骨绢面的鱼灯,向大学生们解释纹饰的深意:鱼头如意纹祈愿顺遂,莲蓬图案寓意多子多福,鱼鳃处一抹翠绿象征“耳清目明”。
“我们在手艺人的指导下,一笔一笔地勾出了鱼灯上的纹理与图案,所谓‘匠心如丝’大抵如此。”吴宇珂同学说。
在鱼灯匠人的工作坊里,鱼灯着色完毕,暮色已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鱼灯手艺人工作状态的生动写照。”这是阮宏宇同学写在笔记本上的心得体会。
“手艺人的传承与坚守令我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神色威严的龙面鱼灯,以及正在制作的联动其他IP的鱼灯,这些鱼灯无不彰显出手艺人的无限巧思。”阮宏宇赞叹。
夜幕初垂,团队成员围坐复盘。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可以通过数字赋能开发鱼灯表情包,用‘emo鱼’‘开心鱼’传递情绪价值,让非遗活跃在日常。”
非遗绝非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青年学子以虔诚之心探寻文化根脉,用创新智慧连接现代生活,这正是对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最生动的诠释。
非遗不是断章,而是时间的刻度
“大家在体验之前,我想请你们先用手触摸雕版上的刻度……”日前,来自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12名大二学生,在屯溪河街版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徽派版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寅为同学们系统介绍了徽派版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并指导他们亲手体验雕刻、上墨、拓印等核心工艺环节。
作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徽派版画以其细腻的线条、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不仅是徽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木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的调研实践主题是‘徽派版画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徽州版画刀法的精妙和墨韵的悠长。”实践团成员张家旺表示,“徽派版画刚柔并济的线条,在黑白对比间完美展现了徽州山水的灵秀之美。”
“透过版画这个窗口,我对徽商文化在商业理论、品牌传播等方面的现代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这些历史智慧对当今经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占志博同学赞叹。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徽派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与时间的刻度。”薛寅告诉记者,大学生群体看待问题的视角给了她很多启发,举办这样的暑期实践活动,也为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非遗不是古董,而是化育的春风
7月中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来到中国歙砚之乡——歙县,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体验、校企合作等形式,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在歙砚制作传承地“枕石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柯崇为团队成员系统讲解了歙砚的“选、琢、磨、雕”四艺精髓。在他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砚台制作的关键环节,从原石甄别到纹样雕刻,真切感受到“铁笔生花”的魅力。
活动期间,校地双方还举行了“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基地将被作为常态化非遗传承平台,开展技艺研习、文创研发、研学教育等项目。“我们希望通过与非遗工坊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传承模式,让传统技艺在高校沃土中焕发新生。”柯崇表示。
交流中,柯崇向大学生们分享了他对非遗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他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砚台设计,开发了便携式“随身砚”,并与学校合作开设体验课程,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
“看到老手艺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出来。”团队成员感言。
柯崇还向团队赠送了他亲手绘制的《砚林图》,表达他对青年学子传承非遗的殷切期望。
无论是雕版的刻度、砚台的纹路,还是鱼灯的纹饰,徽州深厚的文化肌理都成为当代青年感悟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这个夏天,大学生们与徽州非遗的邂逅,是一场充满思辨的对话。他们既是观察者,更渴望成为解题者——用新媒介、新设计、新业态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黄山市坐拥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村落星罗棋布。徽州暑期实践的热潮,源于这里既是文明的沃土,更是创新的热土——青年在此汲取养分,也在此播种希望。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