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悬架调试。
磁流变减振器系列产品。
车规级电控悬架控制器。
在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一间研发室里,博士生李成蹊正调试着一款汽车电控悬架控制器。
他和导师白先旭教授从“课堂上的师徒”变成“项目上的合伙人”,一起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可以装进汽车、驶向市场的现实。
这种“把科研装进车里”的路子,在合肥这座产业城市,愈发成为一种动能。
实验室“跑”进产业园 “师徒”变成“项目合伙人”
车间空调顶着嗡嗡响,一块汽车电控悬架控制器正在桌面通电测试,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反映着电流、电压与磁场的细微变化。
“看这个响应曲线,再调一下延迟。”李成蹊蹲在仪器前说。他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暑假期间,他每天早上从宿舍骑电动车来到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跟着企业技术员“调车”,一干就是一整天。
这间实验室所属的“工大智骋(合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学校近年孵化的重点企业,专门开发汽车电控悬架系统。
而李成蹊不仅是学生,还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占股5%,是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本来是导师带我搞科研,现在我们变成了合伙人。”他笑着说。导师白先旭是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2013年加入学校前的研究方向还是精密仪器的智能减振。
十几年来,他把研究课题从“实验桌”搬到了“轮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汽车电控智能悬架系统。如今,这套系统已在奇瑞、吉利、安凯等车型试装测试,陆续进入整车开发流程。在这些车型背后,既有实验室,也有产业园,还有一群正走出校门、走进市场的年轻人。
科研成果要“落地” 打通理论到应用关键环节
“你这个研究成果,将来能用在哪?”
2011年,白先旭在国外做联合培养博士生时,听到导师脱口而出的这句反问。他一时语塞,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开始琢磨科研的方向是否走得太“高空”。
“科研得落地。”他说,“你得有办法让它有用。”
回国后,白先旭在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车辆自适应结构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把注意力从偏学术的智能减振转向偏应用的汽车智能底盘,把研究对象定在汽车电控智能悬架系统上。
这是一项将控制器、磁流变液和减振器整合的核心技术。通电时,磁场可在1毫秒内改变磁流变液的状态,从稀薄如水到浓稠如浆,甚至硬如橡胶,精准应对复杂路况。
2010年,他提出了用“电容-电阻充放电曲线”建模悬架非线性响应的设想,却始终无法验证。直到2018年,他和博士生陈朋找到突破口,完成了悬架强非线性的建模与测试,成功打通了理论到应用的关键环节。
“这是我们团队最宝贵的一条路。”白先旭说,“科研不是从论文走向发表,而是从问题走向解决。”
这条解决之路,最终也延伸到更多人的脚下。
从仿真建模到“调车创业” 毕业论文在车间诞生
李成蹊本科在安徽理工大学读车辆工程,后来他被推荐到合肥工业大学读硕,成了白先旭的学生。
硕士一年级,李成蹊便被白先旭拉进某车企智能悬架研发项目,负责总体架构设计。这次从“理论建模—数值仿真—车辆装配—试验验证”的全过程实践,不仅成就了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也为他打开了科研之外的另一扇门——产业化。
到了硕士二年级,他挑起大梁,负责团队一项悬架系统项目的总体设计,从建模到上车测试,协同带着3个研究生组队开发。
“这是个特别完整的链条。”他说,“我们不只在电脑里‘做车’,而是真正把东西装到实车上测试、上路,‘被客户挑毛病’。”这些“毛病”,反而促成后来最扎实的技术改进。“市场验证才是最后一关。”李成蹊说。
2023年,合工大重点孵化企业“工大智骋”正式成立,李成蹊成为公司联合创始人,持有5%股权,负责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他带领的团队横跨车辆工程、计算机、管理科学等专业,在多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能不能行,不是我们说了算,市场说行才行。”李成蹊说。
科研成果不能只挂在墙上 “做科研”要脚下有土
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里流传这样一句话:科研成果不能只挂在墙上,得能装进车里,开出校门。
白先旭和团队截至目前,已开发出9款适配车型的汽车电控智能悬架系统,PCT美国专利3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部分技术产品已通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测试。
李成蹊所在的“工大智骋”公司,就落户在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设立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这个校企共建的平台,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一站式通道,也成为不少青年科技人才“把科研落地”的第一站。
而白先旭更关注“人”的成长。在他眼中,“做科研”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在工位上、产线上、试车场里,一点点调出来、试出来、做出来。
在“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里,来自不同学院的研究团队和工程师们正就未来产品展开热烈讨论。空气悬架、电控减振、智能感知……从工程实验室走出的年轻人,正以一种城市工程师的姿态,参与并塑造着安徽汽车产业的转型路径。
科研不是为写论文,而是为了每一个成果落地。这句话,正在更加真实可见。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