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80多年前的少年,郑重写下“弟正在青春年少之中,应当为国为革命事业而斗争啊”,给今天的青少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走进博物馆重读一封抗战家书,字字千钧,抗日将士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踏上一条红色研学之旅,拳拳赤诚,在感知“来时路不易”中升腾爱国情怀。“走”与“读”,沉浸其间,安徽丰富的红色资源、大量的历史文物,不仅是江淮儿女为了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鲜活见证,更是广大游客接受洗礼、传承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阵地。
纸短情长,字重千钧。今天的我们会不会选择写信读信?再次唱响胜利歌声的时候,重读烽火中的往来书信,是回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也是感受笔墨流淌之间的情深意长。
“1940年,彭雪枫将军给一位老太太写了封信,以表敬意。这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照片的老太太。我们只知道,她是安徽涡阳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家都叫她谢老太太……”7月中旬,站上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舞台,阜阳市博物馆讲解员胡晓岚以抗日名将彭雪枫写的一封抗战书信开篇,娓娓道来。
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胜利地完成了挺进豫皖苏边的战略任务,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涡阳县丹城镇谢家3个孩子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都参加了新四军,后来相继牺牲。“你的三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全国军民莫不钦敬……”彭雪枫写信给谢老太太,充分肯定了谢家对抗战的贡献,并体谅谢家面临的困难。在信的末尾,彭雪枫表达了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彭雪枫写给烈士母亲的信,简短而深情,缅怀英雄,关爱烈属。而这位投身革命20年的新四军将领,一把“雪枫刀”杀得日寇心胆俱寒,37岁血洒战场。从将军到士兵,无数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献出生命。
一对夫妇拦住邮差苏柳昌问:“阿昌,有信吗?六安寄来的。”在拿到信后老两口兴奋不已:“是我女儿的字,素珺没事,她那里是安全的。”这是暑期热映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一个场景。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六朝古都生灵涂炭成为人间地狱。而这里的“六安”,寓意六地平安。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在影视化的呈现中,书信完成影片中一个隐喻,也是抗战时期民众真实人生境遇的一个载体。
战地书信、红色家书,乃至每一个普通人与身后每一个家庭的往来通信……诞生于战火硝烟中,记录下抗战14年中国人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见证劫难之际无数鲜活个体的使命抉择与家国情怀,是今天的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作为讲解员,胡晓岚希望将信中的故事与情感,转述、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她的体会是:“我用心去理解故事,用情去感受人物,用真诚去讲述,用技巧去呈现。当自己真正被故事的精神所感染时,书信里的故事自然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普通观众、读者,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走近博物馆中的陈列、档案馆里的珍藏,从而构建文字背后的鲜活场景,感受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
翻阅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的可移动文物名录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些红色书信,其中不乏抗战将士书写的抗战家书。这些家书与今天的人们怎样完成情感的连接与共鸣呢?
新四军战士李明海参军近一年半后,给哥哥李玉海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对于参加革命军队的兴奋之情。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李明海在信中骄傲地说:“我们的军队是中国最进步最模范的抗日军队。”他情真意切地对着哥哥剖明心迹:“为着救国家救你们,所以必须要加入抗战,为争取我们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到底,取得将来的最后胜利。弟正在青春年少之中,应当为国为革命事业而斗争啊。”
新四军四支队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中率先改编为新四军的一支抗日劲旅。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四支队于1938年3月东进抗日,建立了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创了皖中皖东敌后抗日的新局面。新四军四支队的陈方杰给父亲的家书中又说了些什么?“若抗战不能胜利,何况家庭之事,此理至明。如江中之船,船没乘船之人当亦不保。故男在外十年,为国家民族东奔西走。”他在家书中婉拒了父亲让其回家结婚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四支队从1938年春东进皖中到1939年6月,共进行了90多次战斗,同时,四支队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地方发展党的组织,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1941年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继续战斗在抗日前线。
烽火家书寄真情。重读他们亲笔写下的书信,每一个战士的形象愈发立体:英雄也是慈祥的父亲、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和亲近的兄弟,文字里有振聋发聩的必胜信念,也有家长里短的倾诉。跟随他们的“来信”追寻他们战斗的足迹,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救亡图存的历程愈发清晰: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铸就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