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不少高铁乘客选择自带一次性座椅套出行,促使电商平台销量火爆。乘客“自带清洁”的背后,是对公共空间卫生的关注和对安心出行体验的追求。高铁上的座椅怎么清洁?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合新闻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次性高铁座椅套火爆热销
“夏天穿短裤坐高铁,总觉得有点不自在。”正在合肥读研的张同学告诉记者,回家时她会随身带上几张一次性座椅套,轻薄、便携,用起来“像给自己加了层防护罩”。
她的想法并不是个例。在社交平台,“高铁出行好物推荐”频频登上热榜,一次性座椅套被不少博主称为“夏日旅行神器”。产品主打“高铁专用”“防汗防菌”“亲肤透气”等特点,甚至有专门为商务座、一等座设计的不同尺寸和款式。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看到,这类座套售价从1元多到十几元不等,部分商家累计销量超过10万件。有店铺客服表示,今年入夏以来销量持续增长,特别是6月中下旬进入暑运高峰后,订单量激增,其中不少是亲子家庭和女性用户。
12306回应称座椅套会定期清洗
那么,列车座椅的清洁频率到底如何?
7月21日,记者以乘客身份致电12306客服。工作人员介绍,列车在始发站与终点站会统一进行全车消毒,座椅套也会定期清洗。
“如果乘客发现座椅明显脏污,车上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更换。”但目前列车上并未提供一次性座椅套,也暂无相关销售服务。针对乘客呼声,客服进一步回应称:“旅客如有需求可自行携带此类产品。对于是否上线一次性座套服务的建议,铁路部门也会认真考虑。”
事实上,这并非公众首次关注列车清洁问题。在过往社交平台上,也有用户吐槽遇到座椅汗渍、食物残留等问题。尤其在高温、流感等特殊时节,个体防护意识的提升,让人们对“干净”“卫生”的期待不再只是表面需求,而是一种对旅行品质的基本诉求。
“我们可以看到,乘客从被动接受服务,开始更主动地参与和表达自己的健康需求,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合肥一位交通服务行业研究者认为,从乘务管理角度看,如何提升服务透明度、优化清洁机制,也正成为铁路运营方的新课题。
防护、心理与环保的三角考验
“看似一块布,其实是一种情绪的出口。”在合肥从事社会心理研究的陈沁雅分析说,一次性座椅套火爆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现代城市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边界焦虑”。“无论是消毒喷雾、湿纸巾,还是座椅套,很多人通过这些物件,在不可控的环境中获得某种心理掌控感。”
然而,也有声音质疑:这类一次性用品是否会在环保上造成负担?“每人每趟一张,每年全国千万出行人次,这个量级不容忽视。”有环保人士希望,未来能推广可反复使用的环保产品,或由铁路部门提供回收机制。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