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半岛壹点报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湖北罗田县:胜利镇里寻初心,红色基因焕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30 17:34:12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夏末秋初,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层林叠翠,一片生机盎然。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之间,深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8月29日,记者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探访了罗田县胜利镇、胜利老街、罗田烈士陵园以及罗田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等地,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感受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胜利镇原名滕家堡,这里地处安徽与湖北交界处,地势险要,自古为边贸重镇、军事重镇,也是罗田西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

  1926年8月18日,李梯云、肖方等五名共产党员在位于胜利老街的金凤楼召开秘密会议。金凤楼是老街最负盛名的建筑,为明代嘉靖年间所修,相传一位安徽富豪的女儿远嫁此地,将陪嫁的一对大金凤卖掉所得银两修建此楼,故得名“金凤楼”。

微信图片_20250829202642.jpg

  这次会议正式成立了罗田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罗田支部,李梯云任书记,肖方任组织委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胜利老街两边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青石板道路蜿蜒曲折,有着典型的皖南建筑风格,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这条800米长的街上,存有多处红色遗迹。老街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刘邓大军二野六纵指挥部旧址、红军师长肖方故居。讲解员介绍,肖方是罗田胜利镇肖家沖人,黄埔军校毕业,历任红一军第三师师长,中央教导二师师长,红四军12师副师长等职,于1931年牺牲。

  这条老街不仅是罗田革命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地区艰苦卓绝斗争历程的见证。

  在胜利镇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李梯云是罗田革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4年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他受组织委派回罗田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罗田第一个党支部。1931年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5岁。

  罗田烈士陵园是罗田唯一的一个县有革命传统基地,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烈士陵园分为东、西二区,东区为陵园区,创建于1986年,内存有1988年建成的烈士纪念碑一座,碑高12米,上刻有王任重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有1995年革命烈士遗孤李逸心先生捐建的揽胜亭和革命烈士展览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西区为文物区,位于胜利镇老街,现存有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金凤楼,吴光浩就义地,"五·二九"纪念碑,以及红一军军部、鄂豫皖南线巢匪司令部等一批革命先烈战斗和生活过的旧址。徐向前、许继慎、王树声、杜义德、吴光浩、高敬亭、李梯云、肖方等大批革命领导人均在此工作和生活过。

  解放后,滕家堡改名为胜利镇,这个名字也蕴含了人们对革命胜利感到的喜悦之情。

9a1d45f649bc76c93c8ce5078815ff4.jpg

工人在韩塔寺吨袋产业园里工作

  如今,这座以"胜利"命名的小镇,正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烈士陵园内松柏长青,胜利老街上青石板路蜿蜒依旧——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讲述者。

  红色资源已成为胜利镇发展的独特优势。当地正以“红色文旅立标、特色产业强基、跨域协同聚力”三大方向为突破口,这个曾经的革命热土正焕发出全新生机。与安徽金寨共建的跨省红色旅游圈,让大别山区的红色记忆得以联动传承;宝武集团援建的吨袋产业园,则让老区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革命老区到特色小镇,胜利镇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诠释着"胜利"的深刻内涵。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崭新篇章。

  (记者 苏艺 刘职伟)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