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十河村,一株六百多岁的朴树绿荫如盖,浓密枝叶间,悄然诉说着它刚刚经历的一场生死考验。今年3月,这位饱览大明风华、历经康乾盛世的“老寿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手术”,如今正焕发着劫后重生的勃勃生机。
被当地村民尊称为“榆爷”的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镌刻岁月年轮的记忆者,见证历史沧桑的活化石。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倾力施救,还是民间人士的世代守望,都在接力守护着这件珍贵的“绿色国宝”,让这份“有生命的文物”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
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
走进十河村文化宫,这棵六百多岁高龄的朴树便映入眼帘。绿意依旧盎然,但树干上支撑的水泥柱、不锈钢柱和牵引的钢丝绳,都在无声诉说着它的“老态”。“这些都是它的‘拐棍’。”十河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负责人马德学轻抚树干,如数家珍,“它可是有‘身份证’的,编号34160210438。”十多年前,林业部门就已为它加强了保护。
去年秋天,“老寿星”病势沉重。树干严重腐烂,枝干扭曲变形,早年修复的树洞再次受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更令“病情”雪上加霜——树冠北侧一根粗壮的树枝被硬生生撕裂,残留的主枝也裂开大口,摇摇欲坠。
“检查发现,树皮内还寄生着大量菌丝体,再不施救,就有生存危险了。”马德学说。
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迅速行动,申请资金、公开招标。今年3月,中标公司的“首席”治树专家王新生,带领团队为这棵国宝级古树“主刀”。
“手术历时整整一个半月,是我修树生涯中最漫长的一次。”王新生回忆道。文化宫空间有限,大型吊车和脚手架难以施展,吊臂只能小心翼翼从墙外探入。更棘手的是,修复途中突遭暴风雨,树枝再次断裂,方案被迫推倒重来。
“困难再大,也要把它救活!”王新生和团队暗下决心。在新方案指导下,团队首先为古树“清理病灶”:彻底剜除腐烂树洞,用新型环保材料填充,仔细做好防腐。接着是“加固支撑”:为脆弱枝干安装特制树箍支架,涂上促进愈合的植物愈合剂,小心修剪危枝并消毒创口。同时,“内外兼治”:清除周边杂树杂草,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增设透气孔,全面清除附生细菌,灭杀潜伏病虫害。
“最关键的是,我们给它装上了‘金钟罩’——避雷针,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王新生补充道,“在院门口我们还安装了视频监控,守树人即使不在现场,也能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它的状况。”
这场耗资12.3万元、凝聚无数心血的“手术”最终宣告成功。五月的暖阳下,古树重新挺立,生机盎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一段根植民心的传说
民间对这棵“神树”的守护,时间更久远。
20多年前,村民蒋子英和丈夫就开始默默守护这棵朴树,亲眼见证了它的顽强。“那时候树孤零零立着,周围光秃秃的,村里人都管它叫‘大榆树’,没人知道学名叫朴树。”75岁的蒋子英回忆道,“那么大的树,树根都裸露在地面一尺多高,真不知它几百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关于树的年龄,村民们依据的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凄美传说。蒋子英听老辈人讲,明朝初年,十河镇女子孙琅被选入宫侍奉皇子。暮年时,她请求还乡,皇帝恩准。想到自己无儿无女,死后坟茔无人祭扫,孙琅悲从中来。皇帝安慰:“无妨,日后你的坟会不添自大。”不知是金口玉言还是天意巧合,孙琅返乡病逝后葬于宋汤河西岸,坟上不久竟长出一棵小树。小树飞速成长,很快便覆盖了坟茔。
因为这个传说,“大榆树”在当地居民心中有了神性,被尊称为“榆爷”。守护“榆爷”,成了蒋子英夫妇心中的执念。他们在树周围砌起护池,装上栏杆,像呵护老人一样照料着它。
“近十来年,政府也重视起来了,投入不少资金修复。现在这里是文化宫了,我和老伴至今仍是守树人,儿子也接过了这活儿。”蒋子英言语间满是欣慰。
80岁的孙锦伦老人,童年常在“榆爷”浓荫下嬉戏。“以前它可大了,得7个大人才能合抱!”他比划着。后来雷击和大风夺走了南侧的树干,只剩下如今这半边,依然坚强地活着。
经林业部门精确测量,这棵朴树高35.6米,胸围达7.65米,冠幅约22米,确确实实走过了六百多个春秋。
一份面向未来的守护
花费十几万元救一棵树,值吗?
“当然值!”亳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影的回答斩钉截铁。她解释道,朴树在淮北本就稀少,树龄超过500年的一级古树更是凤毛麟角。修复这棵“绿色古董”,其价值非金钱能衡量:
生态之肺——古树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朴树抗污染、吸粉尘能力强,修复它,就是恢复一方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之根——它是活的历史档案,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与文化,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保护古树,就是守护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同时,“这棵树是当地人乡情乡愁的寄托,修复它是民心所向。”王影说。
发展之机——古树本身也是绿色财富,可带动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同时,它对研究当地气候、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朴树本是南方树种,这棵古树的成功修复,为亳州乃至淮北引种、发展朴树景观提供了宝贵经验。”王影介绍。
“榆爷”的重生,是亳州古树保护行动的生动缩影。王影介绍,目前亳州市共有263株古树名木登记在册,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26株,有3株树龄在1500年以上,二级33株,三级204株。市里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为它们悬挂统一标牌,落实“一树一档、一树一策”,进行精细化管护。
“守护好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王影表示,随着今年3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古树有了法律的“护身符”,保护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而讲好这些“绿色国宝”的故事,让“扩绿、兴绿、护绿”的理念深入人心,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这份守护,也是对子孙后代最有力的托举。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