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镇镇双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像个热闹的“大管家”,别看地方不大,却把村里的事儿“管”得井井有条,让大伙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政策宣讲接地气,村民心里亮堂堂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和家家户户息息相关的政策,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从不在屋里“念稿子”。他们揣着宣传页,往田间地头一站,往农家院里一坐,用村民熟悉的“土话”唠嗑,把政策条文变成“大白话”。说到养老保险,就说“这就像给自己存养老钱,政府还帮衬一把,老了不愁花”。一年下来,这样的宣讲搞了20多回,村里90%以上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政策的好处实实在在落进了村民心里。
志愿服务暖人心,红马甲成“贴心人”
村里的志愿服务队,红马甲一穿,比亲人还靠谱。夏天李爷爷家空调“罢工”,五保户朱爷爷家厕所水箱漏水,一个电话打过去,志愿者立马上门去维修,让老人心里暖烘烘的。平时他们走街串巷,念叨着“别信陌生电话转账”“夏天别让娃私自下水”,把防诈骗、防溺水的提醒送到家门口。逢年过节更是忙活,元宵包饺子、端午包粽子……热乎乎的送到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手里,让老人们不再孤单。
移风易俗树新风,村里风气变了样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总有人爱讲排场、比阔气,不少人家为此愁眉苦脸。村里成立了“四会”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跟着监督,天天宣传“婚事新办不攀比,丧事简办不铺张”,一年下来,双合村硬是劝住了5起想大操大办的人家,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正,大伙儿再也不用为“人情债”犯难了。
阵地成了“好去处”,村民来了不想走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理论宣讲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功能室,全年敞开大门让村民随便进。白天有人来这儿看书、下棋,晚上有人来这儿聊天、纳凉,一天下来平均有20多个人来“打卡”,农家书屋的书一年被借走近百册,成了村民的“精神粮仓”。暑假里,实践站的志愿者们还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让在外打工的家长多了份放心。
带头整治环境,村庄美得像“画卷”
“红马甲们”从不“说空话”,清理主干道的垃圾、杂草,收拾公共区域的乱堆杂物,他们总是第一个动手。村里的“爱心超市”更妙,矿泉水瓶、废纸箱这些废品能换日用品,村民们捡垃圾的劲头十足。大伙儿还趁着空闲,把自家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给村口角落种上花草。一来二去,村民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村里处处干干净净,看着就让人舒坦。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服务,就像一颗种子,把文明的理念种进村民的日常里。如今村里邻里互帮互助,办事不铺张,环境美如画,这小小的“管家站”,正领着全村人往更舒心、更热闹的日子里奔赴!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