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大畈为啥叫‘大畈’?因为这里的稻田连起来像金色海洋!”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课在龙泉镇中心学校上演,南京财经大学的志愿者们以盐田大畈为课堂,串联农机、土壤与乡土风俗,为乡村孩子编织一场“土地的启蒙诗”。
从“大畈”的地缘故事切入,志愿者们将盐田大畈的农耕脉络缓缓展开。打谷机的登场,瞬间让教室变成“农耕实验室”。紧接着,手推式旋耕机模型被推上讲台。老师播放车式旋耕机的作业视频,屏幕里机械臂翻涌泥土的画面,与讲台上的手推模型形成强烈对比。
夕阳漫过教室窗棂,孩子们的笔记本上,画着打谷机的轮廓、土壤的孔隙,还有土地庙的简笔画。这堂农耕课没讲大道理,而是把土地拆成可触摸的农机、可揉捏的土壤、可欢笑的游戏,让乡土不再遥远。
“孩子暑假在家里无人监管,我也不是很擅长辅导孩子的学习生活,非常感谢南京财经大学的志愿者们能来到学校,让孩子们可以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一位学生的妈妈说道。
“我是本次教授《农作物认知》的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支教,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农作物的奇妙世界。”此次志愿者队伍的领队邢若桐表示,每名志愿者都是由南财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经过层层面试筛选的,7月5日来到龙泉镇开始支教。“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特长准备教案,如张婷婷给学生们带来了膳食健康课;朱妍霖同学负责诗词课等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据了解,这是南京财经大学志愿者队伍连续五年来到龙泉镇中心学校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今年共有13名大学生来皖支教,学生们通过支教和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了美好的种子,同时也锤炼了志愿者的意志,和孩子们一起进步成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大爱与担当。
“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活泼跳动、丰富多彩,给孩子们推开了一扇向往外界和知识的窗。不仅如此,大学生队伍中也有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他们更懂得留守儿童的内心,他们的教学更能传递出爱和感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接南京财经大学,打造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公益课堂,丰富辖区孩子的假期生活,让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龙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