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塘漏水严重,插秧时水都不够用,现在修好了,看着满塘的水,心里踏实多了!”近日,管山村管山组村民徐大爷站在修缮一新的当家塘边,看着清澈的塘水倒映着蓝天,脸上满是笑容。这处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正是通过村级到组的议事会协商机制,得以高效解决。
管山组的当家塘建于1990年,是周边100余亩农田的“灌溉命脉”。近年来,因年久失修,堤坝出现多处裂缝,蓄水能力从原来的5000立方米骤降至不足2000立方米,不仅春耕灌溉时常“卡脖子”,汛期堤坝渗漏还让下游3户村民提心吊胆。“每年都有人说要修,但怎么修、钱从哪来,一直吵不出个结果。”管山组组长徐学良说。
群众有呼声,村委有行动。去年10月,管山村村委会决定打破“干部拍板”的旧模式,以“村级指导、组级主导”的方式,召开村民议事会共商修缮大计。会前,村委会通过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村民意见,梳理出“修缮方案”“资金分摊”“施工监督”三大核心议题,并邀请20名村民代表、党员、种植大户组成议事小组。
议事会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村委会工作人员先展示了当家塘的裂缝照片和安全评估报告,有经验的在村做点小工程的村民说到,山塘维修有两套方案:一套是全面加固堤坝、铺设防渗膜,这个预算要高点;另一套是简易填补裂缝,预算低,但是寿命少。“咱种粮人就靠这塘水,图省事不如一次修好!”种植大户方银乐的话引发共鸣,不少村民点头附和。
谈及资金,大家起初有些犯难。“能不能找政府帮衬点?”“组里集体账户还有点钱吧?”你一言我一语中,思路渐渐清晰:经表决,一致选择全面修缮方案,资金由“镇级水利补贴+组+集体积累”构成。“钱怎么来、花在哪,全摆在明面上,咱心里有数!”村民张大妈说。
方案在组务公开栏公示3天无异议后,各项工作迅速推进。村委会跑腿对接补贴,施工队1个月内完成堤坝加固、溢洪道增设等工程。如今,当家塘蓄水能力提升至5500立方米,不仅解了灌溉燃眉之急,更消除了汛期安全隐患。
“以前办事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议、一起干’。”管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文忠表示,议事会不仅解决了塘的问题,更拉近了干群距离。这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让乡村治理有了温度,也让民生实事办得更对民心。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