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张溪镇火花村还浸在微凉的晨雾里,村民张某旺已经背着工具包出了门。作为村里的护路员,他的活儿不算复杂——沿着村道走走,拾捡散落的垃圾,遇到路边的杂草长得太密,就用割草机割一割。只是他腿脚略有些不便,裤腿上偶尔沾到的泥土,是他这个“特殊护路员”最真实的工作印记。
这份看似普通的护路员工作,是这一家四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村里的脱贫户,该户属于“一户多残”家庭:他本人患有肢体四级残疾,妻子则是先天性言语、听力多重残疾,仅能勉强照料自身日常生活。家中两个孩子仍然年幼,家庭重担全压在张某旺身上。“幸好镇里和村里一直帮衬着,就算累点儿也没关系。”
对于该户的帮扶,张溪镇没有局限于“一次性”,而是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家门口。人社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时,镇里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们,为张某旺安排了护路员工作。家里符合条件的成员,全部被纳入保障,2人享受残疾人“两补”,3人纳入低保范围。基本生活有了稳稳的依靠。
“现在国家政策好,在家种庄稼也能有好收成,还有人指导,日子肯定会越来越有奔头。”望着稻田长出的沉甸甸稻穗,张某旺的眼眶微微泛红。
据统计,像张某旺这样的“一户多残”家庭全镇共53户、116人。近年来,张溪镇围绕这类家庭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难题,从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到帮助实现灵活就业,再到缓解照料难题,每一项举措都直指家庭痛点,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截至目前,81人已纳入低保范围,9户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实现就业增收,22户获得居家上门照料服务。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张溪镇分管领导表示,“我们不仅要聚焦‘一户多残’这个重点,更要将温暖延伸至因病致贫家庭、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所有困难群体,同时不断优化帮扶模式。”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