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众阅刊 > 正文

党建红引领治理新!贵池区社会组织用“绣花功夫”绘就基层共治幸福图景

时间:2025-10-09 10:23:31

  当翠微社区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小区微心愿”,当池口社区的老人们在“观灯之约里重拾邻里温情,当百荷园的外卖骑手化身“流动网格员”顺手捎带民生服务——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贵池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以党建为笔、以项目为墨,在基层治理画卷上写下的温暖注脚。中心自成立以来,紧扣“党建赋能、培育发展、资源整合、宣传展示”四大核心平台功能,以打通服务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为目标,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构建起“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鲜活动能。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走进中心,“党建引领 双孵化双提升”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党建不仅是方向标,更是激活社会组织生命力的“红色引擎”。中心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要求,将成立登记与支部组建同步谋划,章程核准与党建条款同步写入,实现社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作“双孵化”。截至目前,已对89家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工机构“地毯式”摸排,35家单独或联合组建党支部,54家未组建机构全部纳入党建指导站管理,让党的旗帜在每个社会组织阵地高高飘扬。

  “以前我们机构就像没头的苍蝇,有热情没方向。中心帮我们建了党支部,党员带头啃硬骨头,项目推进效率一下提上来了!”益启爱社工机构负责人章雨佳感慨。正是这股“红色力量”,让社会组织从“松散型”转向“战斗型”,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孵化培育:让“治理幼苗”茁壮成长

  “悦家”关爱留守儿童、“芳邻”调解邻里纠纷、“幸福里”呵护老人安康……在中心的“孵化温室”里,6家新生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2家“准机构”正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而34家存量社区社会组织,则通过“能力营养液”浇灌,从“小打小闹”成长为能独立承接项目的“正规军”。

  “从制定章程到项目设计,中心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我们不仅能自己做活动,还能带动20多名志愿者服务社区!”幸福里社工机构的方芳展示着机构的“成长日记”:从最初的3人小团队,到如今运营3个社区项目,服务覆盖500余人。中心搭建的“登记指导—能力培训—资源对接—品牌打造”一站式孵化链,正让越来越多“治理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特色项目:点亮群众“幸福清单”

  “张奶奶,您要的降压药我给捎来了!”百荷园社区,外卖骑手小李停下车,从保温箱旁的“便民服务袋”里取出药品。这个由中心指导的“顺手捎带”双向服务项目,让骑手们在送餐间隙化身“流动服务站”,已累计帮居民代买物品、转交文件200余次。

  这样的暖心场景,源于中心精心编织的“项目矩阵”:编制10大类47项基层治理与志愿服务项目指导目录,像一张“民生服务地图”覆盖自治、法治、德治等领域;开发4个区级项目为“关键小事”兜底,指导街道社区落地118个“微项目”——翠微社区“微米”视角儿童治理,让孩子们用“童言童语”提出的23条建议被纳入小区改造方案;池口“观灯之约”让200余名老人在社区中找回“老邻居”的亲切感;“优+活力商圈”则联动20家商户推出“爱心折扣”,惠及居民千余人次。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份“幸福清单的落地生根。

  能力提升:锻造服务“硬核本领”

  “以前开活动全凭热情,现在学会了需求调研、效果评估,项目设计更精准了!”参加完中心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益启爱社工机构的志愿者小张拿出厚厚的笔记。中心每月的项目推进会、培训班,像“加油站”为社会组织赋能,29场培训、1700余人次参与,从“项目申请书怎么写”到“财务规范”到“新媒体宣传”,全方位淬炼“治理尖兵”。

  不仅如此,项目还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银行”,志愿者服务1小时可兑换2积分,累计积分能换理发、家政等服务,已吸引500余人注册成为“星级志愿者”。“现在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更积极了,感觉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志愿者陈阿姨笑着说。

  下一步,中心坚持以“党建强引领、培育促发展、项目聚合力”为主线,谋划更精细的治理蓝图,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延伸,让党员成为“楼道管家”;升级孵化体系,计划年内再培育3家特色社工机构;打造“需求—项目—资源—评估”闭环链条,让每个项目都精准对接居民急难愁盼。

  “基层治理就像绣花,要一针一线绣出群众的获得感。”中心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党建为针、以服务为线,串联起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等多元力量,让“推”的幸福图景在贵池大地上徐徐铺展,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成为充满温度的“暖心一米”。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