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众阅刊 > 正文

从灶台边的野小子到国家队拳手:谢海玉的追梦征程

时间:2025-10-22 12:07:02

  谢海玉的拳击启蒙,始于老家厨房的灶台。十岁那年,他看着电视里的拳击比赛,对着灶台的瓷砖练出拳,母亲总骂他 "把锅碗瓢盆都震得发抖"。有次父亲撞见他用布条缠着手腕,笑着说:"野小子,拳头硬不如脊梁硬。"

  十二岁时,镇上开了家简陋的拳馆,老板是位退役的老拳师。谢海玉每天放学就去拳馆打杂,擦拳套、拖地板,只为能蹭半小时的训练时间。老拳师看他有股韧劲,教他的第一招不是直拳勾拳,而是 "站桩"。"脚跟贴地,膝盖微屈," 老拳师用拐杖敲着他的腿,"站不稳的人,出拳再狠也没用。"

  为了买一副正经的拳套,他暑假去砖厂搬砖。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他一天搬两百块砖,赚二十块钱。搬了一个月,他攥着皱巴巴的六百块钱跑到体育用品店,却发现最便宜的拳套也要八百。老板看出他的窘迫,把样品拳套便宜卖给了他,那副掉了点皮的红色拳套,成了他最宝贝的东西。

  第一次参加市级少年赛,他连护具都凑不齐,还是老拳师把自己当年的护腰送给了他。决赛时,对手比他高半个头,连续的摆拳让他头晕眼花。他想起老拳师的话,站稳脚跟,用短促的勾拳反击。最后十秒,他一记右勾拳击中对手腹部,裁判宣布他获胜时,他抱着那副掉皮的拳套哭了 —— 原来灶台边的梦想,真的能敲开拳台的门。

  十九岁的全国锦标赛,谢海玉的眉骨被对手的肘部撞裂,鲜血顺着脸颊流进嘴里,咸腥的味道让他差点放弃。医生缝合伤口时说:"眉骨是脆骨,再这么拼,可能会影响视力。"

  那段时间,他对着镜子看自己的伤疤,像条歪歪扭扭的蚯蚓。老拳师来看他,带了本《太极拳经》:"刚易折,柔能存。拳击不止是硬碰硬。" 他把书翻得卷了边,忽然明白:真正的拳击不是比谁拳头更硬,而是比谁更懂得避开锋芒。

  他开始研究 "距离感":在训练中用粉笔画出三条线,分别代表安全距离、攻击距离、危险距离。对手逼近时,他不再硬抗,而是像泥鳅一样滑步躲开,在对手重心不稳的瞬间出拳。他还发现,用拳锋侧面击打比正面更省力,而且能减少对眉骨的震动。队里的年轻队员笑他 "变软了",他却在实战中一次次用精准的反击证明:巧劲比蛮力更有力量。

  2021 年全运会半决赛,他遇到了当年撞裂他眉骨的对手。对方依旧凶猛,连续的重拳让他只能防守。第四回合还剩一分钟时,他看准对手出拳后的空当,一个滑步绕到侧面,一记左勾拳击中对手肋部,直接 KO 获胜。场边的老拳师笑着点头 —— 那个曾经只会硬拼的野小子,终于学会了用脑子打拳。

  戴上国家队拳套那天,谢海玉去给老拳师扫墓。他把新拳套放在墓碑前,轻声说:"师父,我把拳台搬到了更大的地方。"

  国家队的训练馆里,他的拳套上总贴着块胶布,上面写着 "稳" 字。每次训练前,他都会摸着那个字发呆,想起灶台边的日子,想起砖厂的汗水,想起老拳师的拐杖。有次国外教练来交流,看他训练时总留有余地,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全力进攻?" 他指着拳套上的胶布说:"我要赢的是比赛,不是一时的痛快。"

  赛后采访时,他看着拳套上的 "稳" 字说:"拳击教会我的不是打倒别人,而是不被自己打倒。就像老拳师说的,脊梁硬了,站在拳台上才稳。" 如今,他在老家捐建了新的拳馆,教孩子们的第一堂课还是 "站桩"。看着那些像当年的他一样眼神发亮的孩子,他知道:有些东西比拳锋更有力量,比如梦想,比如传承。


来源: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