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婷,女,1992年出生,中共党员,芜湖俊录高级保安学校的行政人员。
在秦婷书房最醒目的位置,陈列着一本红色的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荣誉证书——这不仅是对她无私奉献的褒奖,更浓缩了她多年来如春雨般细腻的善举:暴雨中为陌生人撑起生命之伞,火光前以果敢筑起安全防线,她用一次次善举,在平凡岁月里为他人铺就温暖之路,让“好人”二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雨中险情:一伞撑起的生命晴空,让温暖在危难中传递
2017年冬天的那场暴雨,至今仍是秦婷记忆里一幅清晰的画面。那天午后,她骑着电动车前往应聘单位面试,穿了一身新买的米白色风衣,车筐里还放着精心准备的简历。行至北尚升辉大酒店门口时,天色忽然暗沉下来,豆大的雨点砸在头盔上噼啪作响,视线被雨幕遮蔽得忽有忽无。
突然,前方车流中传来一声闷响——一辆电动车猛地侧翻,骑车的中年妇女无助地摔在路中央,瞬间失去了行动能力。雨水疯狂地往她脸上拍打,路上的汽车贴着她的身体呼啸而过,车轮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她的衣襟。“当时来不及多想,就觉得不能让她躺在那儿,太危险了……”秦婷猛地刹车,顾不上拿简历,第一时间就冲到了女子的旁边。
她半跪在积水里,冰凉的水瞬间浸透了裤腿,膝盖硌在坚硬的路面上生疼。“大姐!大姐!”她俯身呼喊,对方双眼紧闭,嘴唇发白,只有胸口微弱的起伏证明还有生命迹象。秦婷慌忙从车筐里翻出随身携带的红伞,撑开时手都在抖。她把伞牢牢罩在伤者头顶,另一只手哆嗦着拨通120,大声报出位置:“北尚升辉大酒店门口,非机动车道,有人晕倒了!”
雨越下越大,伞沿的水流成了小瀑布。秦婷一边时不时摸一下伤者的脉搏,一边冲着来往车辆挥手:“慢点!这里有人!”。不知过了多久,救护车的鸣笛声穿透雨幕而来,她帮着医护人员把伤者抬上担架,看着车身上的红十字消失在雨里,才发现自己的风衣沾满泥点,膝盖又麻又胀,站了三次才勉强直起身子。
后来有人问她,面试那么重要,怎么就舍得耽误?她笑了笑:“工作可以再找,人要是没了,就真的没了。”那把被雨水泡得有些变形的红伞,她一直没扔,晾干后收在衣柜最底层。“每次看到它,就想起那天雨里的温度——不光是伞下的,还有后来路人递来的另一把伞,还有帮我扶车的大爷。”她知道,善意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像雨滴汇成溪流,总能在关键时刻托举起生命。
自愿入库:跨越血缘的生命馈赠,让种子在等待中扎根
采集室的灯光柔和而安静,仪器运转的嗡鸣像一首低吟的序曲,在空气中轻轻流淌。秦婷静卧在采集床上,左臂上的透明导管里,血液正循着既定的轨迹缓缓循环——这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常规检测流程,每一滴血液都在仪器中经历着精密的分离与筛选。手臂传来细微的酸麻感,她却毫不在意,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流云上,平静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仿佛在等待一场与生命的约定。当护士轻声告知“HLA分型完全合格”时,她嘴角微微扬起,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中一名待命的“生命传递者”。
这份与造血干细胞的缘分,早在秦婷的青年时代就埋下了伏笔。那时她偶然读到一篇关于白血病儿童的深度报道,文中配着孩子们在病床上的照片:化疗后稀疏的头发、插着输液管的纤细手臂,却挡不住眼神里对“活下去”的强烈渴望。“那些眼神像一双双无形的小手,一下下挠在我心上。”多年后秦婷回忆时,语气仍带着动容,“当时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帮到他们就好了。”一颗名为“奉献”的种子,就此在心田悄然埋下。
这颗种子在2022年的一个午后破土而出。那天她陪同事姐姐去医院做复查,在门诊楼前被一条鲜红的横幅吸引——“加入中华骨髓库,为生命备份希望”。阳光下,横幅上的每个字都像带着光,瞬间照亮了她尘封的记忆。“没有丝毫犹豫,我当即走到登记点,填了志愿书,抽了血样。”她记得那支装着血样的试管被护士轻轻放进冷藏箱时,自己手心微微出汗,仿佛把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交托给了命运。
家人最初的反对曾让她犯难。母亲捧着她的手反复念叨:“听说抽骨髓要在骨头上打洞,你这身子骨哪禁得住?”父亲则默默翻着手机里的“养生文章”,眉头锁成一个结。秦婷没有急着辩解,而是特意找了中华骨髓库的科普视频,拉着父母一起看:“现在早就不用骨穿了,就像打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跑到外周血里,再用机器分离出来,跟成分献血差不多,对身体没影响的。”她还翻出医生的解释截图:“你看,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后一两周就能恢复,不影响健康。”看着视频里捐献者轻松走出采集室的画面,听着女儿笃定的语气,母亲紧握的手慢慢松开,父亲终于叹了口气:“你想做就做吧,注意安全。”家人态度的转变,像给这颗等待萌发的种子浇上了清泉,让秦婷更加坚定了守护生命的决心。
如今,那管血样仍在中华骨髓库的低温环境中静静等待,而秦婷的生活依旧平凡——按时上下班,偶尔和朋友小聚,只是手机里多了一个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公众号,她会定期看那些“配型成功”的喜讯,仿佛在等待一场与陌生人的生命之约。“不管等多久,只要有需要,我随时都在。”——原来,善意的传递从不需要血缘的羁绊,只需要一颗愿意等待、愿意发光的心。
遇火不惊:教科书式化解危机,让勇气在日常中生长
2023年7月的傍晚,香江碧水城小区弥漫着饭菜香,秦婷下班回家,刚走到15栋楼下,一股刺鼻的焦糊味突然钻进鼻腔。“不是炒菜的糊味,是塑料烧起来的味道。”她立刻停下脚步,循着气味找去——在单元门口的停车区,一辆蓝色电动车的车座缝隙里,正往外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隐约能看到暗红色的火星在跳动。
“着火了!”她大喊一声,第一反应是摸手机拨打119:“喂,消防队吗?香江碧水城15栋楼下,电动车起火了,现在有烟有小火苗,快来!”报完地址,她转头往楼道跑,记得每层消防箱的位置——这是她在保安学校工作养成的习惯,走到哪儿都先看安全出口和消防设施。
她从消防箱里拽出灭火器,拔掉保险销时,火苗已经窜到了车把上,塑料外壳开始噼啪作响。“站上风位,对准根部喷。”脑海里闪过消防培训课的知识点,她深吸一口气,绕到电动车上风方向,按下压把,白色的干粉喷涌而出,瞬间裹住了火焰。浓烟呛得她直咳嗽,眼睛辣得睁不开,手腕被热浪烤得发烫,但她死死盯着火苗,直到最后一丝火星熄灭,才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邻居们这时才陆续跑出来,李阿姨攥着她的手直发抖:“多亏了你呀!这要是烧起来,旁边就是充电桩,整栋楼都危险!”物业经理赶来时,看到的是被干粉覆盖的电动车和秦婷被熏黑的袖口,连连感叹:“多亏了你!我们刚组织完消防演练,你这操作比专业的还标准!”消防员勘查现场后也说,正是这关键的三分钟扑救,避免了一场可能波及整栋楼的火灾。
从暴雨中的那把红伞,到造血干细胞库的那支血样,再到火光前的那瓶灭火器,秦婷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平凡力量。她用一次次选择证明:善意从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像经纬线一样,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慢慢编织,最终织就一张守护生命的网。这张网里,有跨越血缘的牵挂,有危难时刻的担当,更有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让世界变温暖的可能。(通讯员 吴铭泽)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