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滁州快讯 > 正文

“丰景”这边“独好”

时间:2025-09-23 15:04:18

  金秋九月,皖东大地硕果飘香。走进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独山镇,高标准农田里稻穗沉垂、金浪翻涌,目之所及皆是喜人“丰景”。作为地名中自带“独”字的乡镇,独山镇的丰收不仅“成色足”,更将这份实在的丰收化作独属于当地的“丰景”,成为“风景这边独好”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大户领航强示范,“独”树一帜育共富硕果

  在独山镇曲涧村,种粮大户周中金的1000余亩农田里,联合收割机正穿梭作业,金黄的稻谷不断涌入粮仓。“过去种几亩地仅够糊口,现在靠规模化、机械化,省力还增产!”周中金自豪道。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掌握旱直播技术,引进刷刮机、插秧机等设备,今年水稻单产稳定在600公斤。

  致富后,周中金没忘“拉着乡邻一起走”,他主动带动周边脱贫户长期就业,农忙时吸纳20余名周边农户务工,人均日收入200元以上。在他的示范带领下,曲涧村10余户农户跟进规模种植,“跟着大户干,丰收有保障”成了村民共识。

  科技赋能提效能,“独”辟蹊径助农户增收

  同样是“带头人”,王巷村的李世林则在“科技种田”上走出了特色。他承包的890亩农田里,育秧基地配备了智能设备,碎土机、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等一应俱全,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等农技服务。“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凭借这些新技术,让每亩地多收上百斤!”李世林说,今年他家的稻谷不仅产量高,还因品质好深受市场青睐,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近年来,独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赋能农业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通过扎实举措为农业生产注入动能。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粮食规模经营主体补贴等9批次1180万元,夯实科技应用基础;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良种覆盖率达95%;高标准完成史郢村、曲涧村6个水稻样方点种植,上半年对4.5万亩小麦开展两次赤霉病防治,切实筑牢粮食稳产保收“科技防线”。

  服务护航强保障,“独”出实招助农业丰收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镇政府的“保驾护航”。独山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成了农户的“常客”,春耕时上门指导播种,夏管时教病虫害防治,秋收时帮忙联系收割机和粮企。“唐站长他们每个月都来好几趟,去年水稻快成熟时遇到病虫害,多亏他们及时指导打药,才没影响产量。”李世林说的“唐站长”,是独山镇农技站站长唐世林,他和另外3名科技特派员不仅组织线下培训,还建立了“农技服务微信群”,农户有问题随时问,技术人员实时答。

  今年水稻孕穗期,裴集村种植户陈金铸的稻田出现零星病斑,唐站长第一时间到场,快速锁定病因,并结合病情讲解“一喷三防”技术,明确适配的杀菌、杀虫药剂与叶面肥搭配方案,细化喷施时机与用量标准,还现场演示器械调试。在他指导下,裴集村水稻病害率降近三成,每亩增产超百斤,农户称赞:“有唐站长,种稻心里有底!”

  从大户领航、科技赋能到服务护航,来安县独山镇以“独”有的思路和举措,让丰收的“景色”年年延续,更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越走越稳。正如独山镇党委书记鲍生林所说:“我们要让‘丰景’不仅‘独好’,更要‘常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跟着丰收一起‘节节高’!”(沈献龙)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