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滁州快讯 > 正文

“80后”钢铁匠才15年攻克15项“卡脖子”技术 助力大国工程

时间:2025-10-13 11:19:48

  ‌在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总经理助理王军正带领团队调试新型耐蚀钢参数。这位“80后”科研先锋,用15年时间从车间实验员成长为技术领军者,攻克15项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难题,其研发的高性能钢材应用于川藏铁路、中马友谊大桥等超级工程,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2010年硕士毕业后,王军主动下沉车间。“只有‘泡’在车间里,才能闻到钢铁的‘脾气’。”他曾在轧机旁连续站立10余小时记录数据,皮肤被高温灼伤仍坚持实验。这种韧劲让他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2012年牵头研发耐候桥梁钢,开启技术攻坚之路。‌

  2022年,王军团队为川藏铁路大渡河悬索桥研发特种钢材。面对高海拔、强震、极寒等极端环境,他带领团队昼夜攻关,最终突破“高原钢材脆化”世界难题。“灯光彻夜通明,折叠床就是我们的‘第二张实验台’。”王军回忆道。这一成果使我国高原铁路建设技术跃居全球领先。‌

  王军主持制定的《建筑用耐候钢板》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其耐蚀钢技术打破欧美垄断,应用于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等国际地标。2023年,他优化生产工艺,年节能超百万元;2024年又推动低碳复合材料研发,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科技报国不是口号,是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实验的积累。”王军说。如今,他仍带领团队在钢铁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丁茜)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