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路是羊肠小道,汛期一到,过河就危险了。现在,六七米宽的土坯路通了,往后卖茶叶、走亲戚方便多啦!”近日,站在五岭河至水磨湾道路建设工地上,黄甲镇水岭村村民彭大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条惠及200余户村民的乡村路如期开建、顺利推进,不仅是解民忧、惠民生的新成果,更是黄甲镇扎实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注脚。
在学习教育中,黄甲镇党委始终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把惠民生、促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五岭河至水磨湾路段曾是水岭村群众出行的“老大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村民出行需绕行3公里,高山蔬菜、茶叶等农产品运输更是难上加难。今年初,镇村把修路事宜列为年度民生实事“头号工程”。为让修路工程更合民心,镇村就地召开“板凳议事会”,村两委干部还带着图纸挨家挨户征求意见,23条村民建议被逐条梳理采纳——路宽从3.5米调整为7米,增设多处会车点,建设桥梁6座,在易滑坡区域加修驳岸……“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这才是真的为我们着想。”该村村民代表彭大哥说。
为加快修路工程落地,水岭村群众踊跃捐款。“彭志苗捐款1000元,添友庆捐款500元……”村部公开栏里,村民捐款明细一目了然。令人动容的是,该村特困供养户彭志苗、低保户添友庆等困难群众也主动加入捐款队伍,全村群众累计自筹资金13万余元。
修路工程启动后,该村用“铁规矩”守住“钱袋子”。村里成立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监督小组,小到一袋水泥的采购,大到工程款的拨付,都要连过“三关”——理财监督小组审核、村民微信群晒账单、村务公开栏公示。“钱花得明白,我们才愿意掏心窝子支持。”理财监督小组成员老程说,通过多方比价、公开招标,仅道路驳岸建设一项,就比市场价降低7%。
“这段路基没压实,必须返工!”工程施工现场,村民监督员“挑刺”已成常态。为让工程质量过硬,村里设立“群众监督岗”,邀请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全程旁站监督,发现问题当场提出、立即整改。施工队负责人坦言:“村民盯着、规矩管着,我们半点马虎不得。”目前,该路1.7公里路基基本成型,6座桥梁全部建成,沿路驳岸也完成大半,预计今年12月底全面竣工通车。
黄甲镇党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黄甲镇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办好更多惠民实事,以清风正气凝聚起全镇上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凤娇 包天宝 吴磐)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