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新闻网 > 正文

桐城:“村咖+”让乡村振兴飘出咖啡香

时间:2025-08-12 17:22:41

有家咖啡外景.JPG

图为“有家咖啡”外景。

在桐城的青山绿水间,一股咖啡香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模样。近年来,桐城探索“村咖+”模式,以咖啡馆为支点,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让乡村不仅有“诗与远方”的意境,更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旧舍新生:闲置空间变身乡村“流量入口”

走进吕亭镇洪桥村,昔日闲置的村集体老茶厂已变为网红打卡地——“有家咖啡”。30岁的主理人刘娜正忙碌着,在《好久不见》的旋律中,将“桐城小花”茶与牛乳、桂花融合,调制出备受青睐的“桐城小花特调”。

小院里,吊椅秋千随微风轻摇,近处的哪吒主题墙绘与远处的鲁谼八景相映成趣,来自合肥的吴涵和朋友正窝在“坐以待币”的躺椅上,她说:“我们先去逛了六尺巷,在抖音上刷到这个咖啡厅,觉得它非常特别,所以就来这边逛一逛,躺平一下。”

“这里有青山绿水,却曾缺一个让游客停留的理由。”2024年,洪桥村戏水节吸引8万游客进村的盛况,让前来游玩的刘娜看到了商机。她果断投资60万元,将闲置茶厂改造成“咖啡+田园”复合空间,按季节推出桑葚果饮、红糖姜茶等特色产品,为带娃家庭备着玩具,为旅游一族布置温馨角落。

有家咖啡主理人刘娜在调制饮品.JPG

图为“有家咖啡”主理人刘娜在调制饮品。

在龙眠街道凤形村,另一座“不晚咖啡”同样人气兴旺。曾在外企任职的王娟,将120平方米乡间平房打造成“慢生活驿站”。“从浙江取经带回的窑烤技术,让面包有了乡土温度,现在每天都要提前预定。”王娟手中刚出炉的面包,焦黄酥脆,松软多汁,与手冲咖啡组成“黄金搭档”。

这些由旧茶厂、旧农房改造的乡村咖啡馆,不仅填补乡村消费场景的空白,更成为引流聚气的“流量入口”。数据显示,“有家咖啡”咖啡最高日销量超两百杯,“不晚咖啡”的窑烤面包日日预约爆满,为乡村带来了久违的人气与活力。

链式联动:“村咖+”激活乡村发展全要素

“村咖”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杯咖啡的滋味。在桐城,“村咖+”正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乡村振兴的层层涟漪。

洪桥村委会副主任项照根算了一笔账:依托“有家咖啡”的流量效应,村里争取到300万元旅游开发资金,建成彩虹广场、拦水坝等设施,引入“山茶别院”民宿项目,形成“咖啡体验-亲子游玩-康养度假”的完整链条。村民们的土鸡蛋、小花茶通过咖啡店渠道销售,家家户户有了增收新渠道。

“有家咖啡”后院的土地上,刘娜的“有家公社”计划正在推进:亲子采摘园、萌宠喂养区即将动工,民宿和露营基地已纳入规划。她与村里签订10年租约,雇佣陪读宝妈做保洁、邀请老人当园丁,按钟点付费的模式让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大学生负责新媒体,村民打理田间,就像咖啡与牛奶融合,每个人都有位置。”

不晚.jpg

图为“不晚咖啡”外景。

而在“不晚咖啡”,创新的信用激励机制让“流量”变“留量”:当地信用户进店消费可享折扣优惠,既推广了村级信用品牌,又为小店稳定客源。王娟的窑烤面包手作体验课,更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土特产的销售,形成“咖啡+信用+文旅”的联动效应。“游客来了不仅喝咖啡,还会买些山货带回去,村里的笋干、茶叶都成了抢手货。”当地村民笑着说。

模式创新:政企村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桐城“村咖+”模式的成功,源于对闲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政企村的协同发力。不同于简单复制城市咖啡馆业态,桐城的乡村咖啡始终扎根乡土,将桐城小花茶、龙眠山风光、乡土手工艺等特色元素融入经营,形成“咖啡+乡土记忆”的差异化竞争力。

在政府引导下,村级组织主动作为:洪桥村两委全程协助刘娜办理厂房改造手续,协调土地流转事宜,完善乡村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为“村咖+”模式铺路搭桥;凤形村为“不晚咖啡”对接文旅资源,策划主题体验活动。“村里帮我们解决了水电改造、客源引流的大问题,让创业者能专心搞经营。”刘娜和王娟对此深有感触。

1.jpg

图为“不晚咖啡”的“窑烤面包+手冲咖啡”组合备受顾客青睐。

如今的洪桥村、凤形村,咖啡香里飘着增收的喜悦,窑火旁燃着振兴的希望。“有家咖啡”带动的产业链让洪桥村户户有增收,“不晚咖啡”的信用激励模式为山区注入新活力,越来越多的闲置资源在“村咖+”模式下焕发新生。正如王娟所说:“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乡村振兴也永远有新的可能。”            (李晶晶    金洁)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