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强基耕淮”工程的蓝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景画?淮南市潘集区以一场全域推进的生动实践作出了有力回答。该区紧紧围绕淮南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指导意见,聚焦“强基耕淮”工程六项深耕行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汇聚成振兴动力,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
从“文件要求”到“实践落地”,找准结合点精准破题
“落实‘强基耕淮’工程,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找准与区情实际的结合点,才能精准破题、见到实效。”潘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区将“强基耕淮”工程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总抓手,系统梳理六项深耕行动的具体要求,鼓励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和问题短板,自主选题、精准答题。
一时间,各类创新实践在潘集竞相涌现。贺疃镇瞄准生态优势,探索“绿富美”协同发展新路径;潘集镇聚焦产业振兴,创新“一村一策”壮大集体经济;高皇镇着力破解治理难题,构建“党建引领、党群共治”新格局;古沟回族乡直面软弱涣散党组织短板,精准施策推动“后进”变“先进”;夹沟镇巧用“小积分”,撬动移风易俗“大文明”;架河镇精耕细作,“四维发力”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芦集镇精细管理选派干部,充分释放帮扶效能;泥河镇蓄足源头活水,强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平圩镇从严管理监督,促村干部规范履职;祁集镇织密“一网统管”,绘就乡村善治新图景。
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凝聚工作合力协同攻坚
落实“强基耕淮”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协同联动攻坚。潘集区压实区、乡、村三级责任,建立“组织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联动、乡镇党委主责、村级党组织落实”的责任链条,对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常态化督导。
泥河镇在“头雁培育深耕行动”中,构建“优选配强、精心培育、精细管理”的全链条工作体系,今年全镇确定的28名村级后备干部,35岁以下占50%,大专以上学历占89.3%,结构素质显著优化。平圩镇聚焦“堡垒筑强深耕行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村干部资格联审、备案管理等制度,通过警示教育、廉政谈话、专项督查等方式,织密监督网络,去年来开展党风廉政专题培训10次,廉政谈话80余人次,推动村干部规范用权、廉洁履职。
芦集镇在“实训赋能深耕行动”和选派干部管理上双向发力,严格落实驻村制度,实行三级请假审批,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破解难题,以“四不两直”督查倒逼作风转变,已开展督查6次,组织专题讲座3场、观摩学习2次,有效提升了选派干部履职能力。2024年以来,全镇选派干部累计引进项目4个、争取资金85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提升”,振兴成果在一线检验
“强基耕淮”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乡村发展、群众受益上。潘集区坚持成果在一线检验、经验从基层总结,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产业发展深耕行动结出“致富果”。贺疃镇持续巩固优势产业,发展阳光玫瑰、红缨子等瓜果蔬菜10000亩,稻虾、稻鸭共育基地12000亩,打造中草药种植示范点,解决12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8100元。潘集镇创新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7月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63.94万元,村均21.4万元,2个村超50万元。东湖村发展白鹅养殖加工产业链,实现村集体增收4.5万元;潘杨村通过村企联建分拣仓储中心,年获分红13.2万元,解决50多人就业;全镇流转1.5万亩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年承包收入近百万元,对浅水塌陷地综合开发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形成了“一村一策、多元发展”的蓬勃局面。
信用礼遇与乡村治理深耕行动育出“文明花”。夹沟镇在全镇建立15个和美积分超市,制定8大类114项积分细则,全年组织政策宣讲20余场,参与群众500人次,林场村“电力爱心超市”已开展活动63次,兑换积分4.2万分,文明新风蔚然成风。高皇镇创新“党建+村规民约”“党建+联防联控”“党建+村企共建”模式,推行“三个三”治理机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98件,化解矛盾纠纷56件,14家非公企业与村达成共建,开创了治理新格局。祁集镇构建“镇-村-组-户”四级网格体系,配备42名网格员,事件办结率从82%提升至91%,办结时间从3天缩至1天,为百余名老人提供“代跑代办”服务,排查化解矛盾200余起,化解率达95%,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村”。
软弱涣散整顿与和美乡村建设绘出“新画卷”。古沟回族乡直面问题,通过“一村一策、靶向治疗”,补选村干部、加强培训、办好惠民实事,伏龙村清淤水渠4015米、修路1950米,高湖村修缮村部、解决22户失地保险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党组织焕发新活力。架河镇杨集村围绕“选、设、建、管”四大环节精准施策,以葡萄产业为核心,引入社会资金57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620万元,打造“淮河湾葡萄第一村”,创新“两带头、一捆绑、一兜底”管护机制,成功跻身省级精品示范村行列,展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画卷。
组织工作融入大局,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通过实施‘强基耕淮’工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党建工作一旦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就会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潘集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潘集区,组织工作不再是“虚功”,而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从泥河镇的“红色头雁”蓄能,到平圩镇的“严管厚爱”增效;从贺疃镇、潘集镇的产业百花齐放,到高皇镇、祁集镇的治理精准有效;从古沟回族乡的后进蜕变,到架河镇的精品示范;从夹沟镇的文明新风,到芦集镇的帮扶聚力……潘集区正以“强基耕淮”工程为笔,以党建融合为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绘就着一幅组织有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赵中坤 通讯员 周静)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