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不如一秋忙。当前正值秋粮抢收的关键时期,面对持续阴雨天气,潘集区以“抢”字当头、“快”字为要,打出“组合拳”,全力以赴打好秋粮“保卫战”。
高位统筹,上下联动齐攻坚
潘集区是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区之一,今年共种植水稻36万亩。持续的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对此,潘集区委、区政府不等不靠,迅速响应,将秋收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建立起高位统筹、一线攻坚的工作机制。

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抢”字当头,协调联动,全力解决农机调度、烘干保障等关键问题。区农业农村局组建的多支农技服务队,直奔田间地头,根据地块湿度和作物成熟度,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抢收,为秋收工作注入“科技动能”。
在各乡镇、街道,镇村干部全员在岗,分包到户、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指导,科学调配人力与机械,确保“雨停间歇就是抢收指令”。

目前,全区动员1600余台本地收割机昼夜奋战,并紧急协调引进350余台跨区作业机具,汇聚成强大的抢收力量,全速推进秋收进度,将天气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与天争时,雨中抢收的“战斗”
“抢”,是今年秋收的关键词。
10月12日,在潘集区芦集镇,种粮大户盛明祝的2000多亩水稻田里,6台收割机日夜不停地作业。“每台收割机一天能收50多亩水稻。”盛明祝这些天格外忙碌,他利用阴雨天气间歇抓紧抢收。虽然持续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精心管理,他的水稻受影响不是太大,“从收割情况看,平均每亩能达到1200斤。”
在潘集区,像盛明祝这样的种粮大户正成为秋收的主力军。该区充分发挥种粮大户作用,加大机械投入,加快秋收进度,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科技护航,烘干技术显身手
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稻子水分大,容易出芽,影响稻子品质。烘干设备成为确保粮食品质的关键环节。
10月11日,在位于田集街道的潘玉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院内,堆满了等待烘干的稻谷。粮食经纪人李龙正忙着将收购的30多吨水稻卸下:“我把收的稻谷拉到潘玉粮油公司里面烘干,烘干后再卖到厂里。烘干后的稻谷就不会出芽,价格还高,又保障了稻子的品质,解决农民和我们的大麻烦。”

潘玉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朱庆礼介绍:“我们现在有两套烘干设备,从9月29日开始,为农户受潮的稻子烘干,全天24小时开机,一天烘干水稻280吨。截至目前,已烘干稻谷1000多吨。”
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潘集区充分发挥烘干中心及各类烘干企业积极性。引导各类烘干主体全面启动24小时粮食烘干作业,开足马力抢烘收获的水稻。
“全区22个粮食加工企业和家庭农场共有100多台烘干设备昼夜作业,一天能烘干3000多吨水稻。”潘集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汪全胜告诉记者,“潘集区构建了从抢收到烘干的高效保障体系,为秋粮归仓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10月12日,全区已收割水稻23.66万亩,占应收任务的55%。”
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机依旧轰鸣,烘干设备昼夜不停——这便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保卫战。(谭敏 石坚 记者 赵中坤)
来源:中安在线
